三、判斷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31、認知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被稱為生長需要。( )
32、任何一種品德都包含三個基本成分,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 )
33、通過對榜樣行為的觀察和模仿也可以導致服從行為。( )
34、在教材呈現上,專家老師在教學時注重回顧先前知識,在上課之前往往說:“記得我們已經學過……”。( )
35、學習動機是由學習需要和誘因兩個方面構成的。( )
36、學生的歸因過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穩定性和可控性三個維度來進行。( )
37、梅耶研究發現,當材料是具體事物時,小學兒童能夠獨立地使用精細加工策略;當材料是圖畫時,小學兒童能夠在指導下使用組織策略。( )
38、人格障礙是后天教養的結果。( )
39、學生的不良行為可分為過錯行為和不良品德行為兩種。( )
40、我國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1908年由房東岳譯,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 )
41、記憶一份材料時,中間部分的記憶效果優于開始和末尾部分,這種現象稱為系列位置效應。( )
42、標準參照評價是指評價時以學生所在團體的平均成績為參照標準,根據其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或名次)來報告評價結果。( )
43、研究證明,沒有環境的刺激和學習活動,正常的成熟是不可能的。( )
44、態度是指個體對任何人、觀念或事物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它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向三個成分。( )
45、“身教重于言教”是替代性強化的作用在教育實踐中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