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解析】1868年,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又譯為《教育人本學》。
2.B【解析】低年級兒童對教師充滿崇拜和敬畏,三年級開始不再無條件服從信任教師。
3.B【解析】苛勒的完形一頓悟認為,學習是個體利用本身的智慧與理解力對情境及情境與自身關系的頓悟,而不是動作的累積或盲目的嘗試。
4.A【解析】略。
5.D【解析】略。
6.C【解析】研究表明,學習的熟練程度達到150%時,記憶效果最好。
7.D【解析】操作熟練階段,動覺控制增強,不需要視覺的專門控制和有意識的活動。
8.D【解析】學校情境中的問題解決主要是通過遷移實現的。
9.A【解析】略。
10.B【解析】細目表是將考試具體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測驗能夠與教學的目標和內容保持一致。
11.A【解析】生成性學習就是要求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重新加工,產生新的理解。
12.C【解析】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發展的主要方法是兩難故事法。
13.C【解析】在感覺記憶中,信息的存儲存形式是視像和聲像。
14.B【解析】題干是對聯合群體的解釋。
15.A【解析】題干是對形成性評價的闡釋。
16.A【解析】高尚的學習動機的核心是利他主義,學生把當前的學習同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聯系在一起。
17.D【解析】一種學習中習得的具體的、特殊的經驗直接遷移到另一種學習中去,是具體遷移。單詞basket的學習促進了basketba11這一單詞的學習,屬于具體遷移。
18.B【解析】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飾作用、“酸葡萄”機制,指為減少或避免因挫折而產生的焦慮,保持自尊,對自己的不合理行為給予一種合理的解釋,使自己能接受它。
19.B【解析】概括階段實現學習的遷移;回憶階段進行信息的檢索;操作階段學生通過作業表現其操作活動;反饋階段證實預期,獲得強化。
20.B【解析】四個選項中只有“產品的使用說明”解決了“做什么…‘怎么做”這兩個問題,屬于程序性知識。其他三項都屬于陳述性知識。
21.D【解析】定勢是指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它對學習具有定向作用,既可以成為積極遷移的心理背景又可成為消極遷移的心理背景,它的消極作用表現為功能固著。如題干所述,因定勢的作用,人們較難發現自己文章的錯別字。
22.B【解析】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維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兩個特征。思維的間接性是指人們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思維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題干中的“地面都濕了,推斷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是借助知識經驗對客觀現實進行的間接認識,屬于思維的間接性。
23.D【解析】我國的教育心理學最初是從西方引進的,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24.B【解析】略。
25.A【解析】從發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緒發生早,情感產生晚。人出生時會有情緒反應,而情感是隨著人的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26.B【解析】有意想象是有預定目的、自覺進行的想象。無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的目的、不由自主地產生的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據詞語或符號的描述、示意,在頭腦中形成與之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幻想是一種與生活愿望相結合并指向于未來的想象。由此可見,夢屬于無意想象。
27.C【解析】組織策略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過度學習屬于復述策略(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
28.D【解析】成就動機理論認為個人在某一行為上的成就動機等于他趨向成功的傾向的強度減去避免失敗的傾向的強度。對避免失敗者而言,為避免失敗,他們會避免比較難的任務,選擇容易的任務或非常難的任務。
29.D【解析】自我調控指對自己的管理控制,如自我檢查、自我約束、自我調節。
30.D【解析】運用所學概念識別同類事物的能力屬于智慧技能的學習。認知策略指運用如何學習、記憶、思維的規則支配人的學習、記憶或認知行為,并提高學習效率的能力。言語信息指掌握以言語信息形式傳遞的內容,或學習結果以言語信息表達出來。動作技能即通過練習獲得的、按一定規則協調自身肌肉運動的能力。
二、多項選擇題
1.AD【解析】小學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突出表現在社會性認知與社會性交往兩方面。
2.BC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科學家所代表的流派。
3.ABD【解析】從內在性維度上看,能力、努力、身心狀態是自身內在因素。
4.ABD【解析】根據練習途徑不同有模擬練習、實際練習與心理練習。
5.BCD【解析】示范可以促進操作技能的形成,但示范的有效性取決于許多因素,如示范者的身份、示范的準確性、示范的時機等。
6.CD【解析】雙向表是從縱橫兩個維度羅列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層次結構圖和流程圖都可以衍變成雙向表。
7.ABCDE【解析】略。
8.ABC【解析】略。
9.ABCE【解析】皮亞杰提出兒童道德判斷是從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具體可分上述四個階段。
10.ACD【解析】二者都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方面構成。
考前都關注什么?
江西省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 江西教師資格證考試,題目做會100%通關
熱點專題:江西考點速記,做題看試卷 江西題型強化練習 巔峰沖刺
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8年培訓經驗,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