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生口頭言語的發展
1.小學生口頭言語的發展特點。小學生在學前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El頭詞匯。據研究,6歲兒童已掌握了2500~3500個口頭詞匯,這些詞匯量足以保證他們同成人的正常交往,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入學后,小學生口頭言語得到了迅速發展。~年級新生以對話言語占主導地位,二三年級獨自言語開始發展起來,四五年級l:1頭言語表達能力初步完善,說話完整,合乎一定的語法規則。
當然,小學生口頭言語的發展還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其原因主要有:客觀上教育環境、教育水平的不一致;主觀上小學生在發音、詞匯以及表達完整程度的不一致,其中學生的個性如愛不愛說話、敢不敢講話等都會影響小學生口頭言語的發展水平。
2.小學生口頭言語的培養。小學生的各科教學,尤其是語文課的教學,為促進小學生口頭言語的發展,教師一般要從字、詞、句三方面嚴格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口頭言語水平。總結廣大小學教育工作者的經驗,大體上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對學生加以訓練(1)。
(1)訓練小學生說完整的話。在教學實踐中,經常發現有的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往往只說半句話,或者只說一個詞,甚至用動作或表情來代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讓他們重新把話說完整,如果碰上學生說話有困難,可由教師示范,幫助他們說完整的句子。
例如,一個學生對教師說:“老師,頭斷了。”雖然教師明白他指的是鉛筆頭斷了,但為了引導該生說完整的話,啟發問:“什么頭斷了?”學生答:“鉛筆。”問:“誰的鉛筆頭?”答:“我的。”然后教師讓學生說出“我的鉛筆頭斷了”的完整句子。
(2)加強口頭造句的練習。教師要善于用教過的詞匯進行授課,指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匯進行造句練習。這樣不僅豐富了他們的詞匯,而且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學完“我們”這個詞,讓學生用“我們”說句話——“我們是學生。”“我們愛國旗。”“我們都喜歡唱歌、跳舞、做游戲。”……
(3)加強朗讀訓練。朗讀的質量標準是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即不讀錯字、不添字、不丟字、不顛倒、不重復字句,并能用普通話朗讀。流利,即不讀斷句,快慢近乎平時講話,但不等于快,不是越快越好。應當允許低年級學生一字一頓地讀,但要求連讀。要糾正有些學生的口吃、囁嚅和亂加“口頭語”等不良的口語習慣。有感情,即在理解的基礎上把言語方面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主要憑借講話的語調、節奏等。
(4)課堂提問和練習。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師生對話,這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培養小學生口頭言語表達能力的極好形式。教師在組織課堂師生對話時應注意啟發學生的思想,把完整的文句表達出來。同時要多照顧口頭言語表達能力差的學生,鼓勵他們多練習,多給他們練習的機會。
(二)小學生書面言語的發展
兒童真正掌握書面言語是從小學開始的。最初,書面言語發展遠遠落后于口頭言語;在學校教育的影響下,書面言語很快得到發展和加強,大約從二、三年級起,書面言語的水平就可以逐步趕上口頭言語的水平;到了四年級,書面言語的發展逐步超過口頭言語,并顯示出充分的優越性。
小學生書面言語的掌握主要表現在識字、閱讀和寫作等方面:
1.識字。識字是對文字符號的識別和理解。識字是兒童從口頭言語向書面言語過渡的最初環節,也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
研究表明,各年齡段小學生都能勝任教學對他們提出的識字要求且發展趨勢良好。但小學生的識字發展不均衡,年級越低,優劣的兩極分化越大。城鄉之間,兒童識字水平有一定差別,但并不明顯。①
掌握字形是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舒華(2000)研究結果表明,小學生很早就意識到漢字的結構以及聲旁和形旁在表音、表意功能上的分工。隨著年級的升高,聲旁一致性對猜測不熟悉漢字讀音的影響增強。語文能力較強的小學四年級學生已經開始意識到聲旁的一致性。六年級學生幾乎都具備了聲旁一致性的常識。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小學生識字的這些特點,用比較、直觀教學等方法,提高小學生精確分辨字形的能力,牢固掌握漢字。
2.閱讀。閱讀是一種由多種心理因素構成的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它既是對小學生識字熟練程度的檢驗,又是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的基礎,因而它是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兒童掌握閱讀,大體要經過歷以下三個階段:
(1)分析階段。兒童由于識字不夠熟練,由于知識經驗的限制,常常是一個字、一個字或一個詞、一個詞地讀,而不是整句地讀,停頓很多。
(2)綜合階段。兒童由于有第一階段的經驗,常常忙于讀出整個的詞或句子,但同時往往會對組成詞的字或組成句子的詞缺少精確地分析和了解.以致對詞或句的感知和發音不能同對詞或句子的理解完全結合起來、統一起來,因而常發生念錯或理解不清楚甚至錯誤的情況。
(3)分析綜合階段。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閱讀時分析和綜合兩個方面逐漸均衡起來,讀出的音和詞句的理解逐漸統一起來,從而達到由看到的詞向說出的詞迅速而準確的過渡,能流暢地朗讀。
李毓秋、張厚粲(2001)②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由七種成分構成,即歸納概括、句意整合、情感理解、評價賞析、推理學習、詞匯量和綜合應用。不同年級學生在上述各成分上都表現出顯著差異。閱讀理解能力在小學4年級到6年級之問發展速度較快。
閱讀的基本方式是朗讀和默讀。大量研究表明,識字是朗讀的前提,理解是朗讀的基礎;小學生的朗讀發展不平衡,個體差異較大,女生優于男生。小學三年級學生已經學會默讀,到五年級發展達到高峰。但是,由于小學生內部言語不發達,因而他們總體默讀水平不是很高。
3.寫作。寫作是書面言語的高級形式,寫作能力的形成是和一系列因素相聯系的。首先,它是以一定的口頭表達能力為基礎的,特別是獨自言語能力在寫作能力的發展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次,它又是以掌握一定程度的閱讀能力為基礎的。一個人只有掌握了閱讀能力以后,才能把注意力轉到領會讀物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方式方法。從而學習如何取材、布局、選擇詞匯,如何使寫作重點突出,如何使寫作合乎語法、修辭的要求而更富于表達力等等。再次,寫作和內部言語的發展,特別是言語意識(即對言語本身進行分析綜合活動)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
在寫作之前必須預先考慮作品的組織結構,在寫作的過程中,必須時時考慮如何用字遣詞,而這一切都要求內部言語的積極參加,都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言語意識的發展。
小學低年級學生還不會有意識地進行寫作,還不善于有意識地組織自己的言語活動。小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大體上經過如下的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主要是口述的階段,如口頭造句、看圖說話等等。小學低年級學生處于這一階段。口頭敘述是書面敘述的基礎,必須加以重視。
(2)過渡階段。這可以從兩個方面過渡:一是從口述向筆述過渡,即把口述的內容寫成書面的東西;一是從閱讀向寫作過渡,如模仿作文、改寫或縮寫等。
(3)獨立寫作階段。學生根據題目要求自己獨立地考慮、計劃寫作的進行,如主題、選材、布局等。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處于這一階段。
(三)小學生內部言語的發展
學前晚期兒童,已初步表現出內部言語的萌芽。兒童入學以后開始了以學習為主導活動的新的生活。這時,無論是在課上回答問題、復述課文,還是在課下完成書面作業,都需要學會先想后說、先想后寫、先想后做,這就促使他們的內部言語迅速地發展起來。
在整個小學時期,小學生內部言語的發展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出聲思維階段。剛入學的小學生還不善于考慮問題,這時,主要是通過出聲的思考和回答教師的問題來培養內部言語能力。例如,一年級小學生在語文課上讀課文往往“唱讀”,在數學課上演算往往邊自言自語邊演算,而且出聲言語內容、演算內容基本同步。
第二階段:過渡階段。最初,在比較容易而簡單的問題中,培養小學生在出聲思維的同時,學會短時問的無聲思維,這時教師常常提醒學生:“想一想”。以后,就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出比較困難而復雜的問題,要求他們進行比較長時間的思考,與此同時,內部言語也就具有更加復雜的性質。
第三階段:無聲思維階段。在教學影響下,隨著學習內容的復雜化、抽象思維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要求日益提高,小學三四年級學生在讀課文或演算時無聲言語逐步占主導地位,但是當閱讀或演算遇到困難時,仍會出現出聲思維,即使在高年級也是如此。
內部言語的發展不是在小學時期就全部完善了的,在以后的各個發展時期,以至終身,都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