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學生品德發展與教育
【內容提要】
品德在兒童人格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研究和掌握學生品德發展的規律,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在品德教育中提出恰當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本章主要圍繞小學生品德心理發展和教育展開論述,討論了品德與道德的關系,品德的心理結構及其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介紹了皮亞杰、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及道德判斷的社會直覺論;分析了小學生品德心理發展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探討了小學生良好品德培養的有效方法。
【學習目標】
1.識記品德的定義、品德與道德的關系。
2.識記品德的心理結構及其相互關系。
3.理解皮亞杰、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4.識記小學生品德心理發展特點。
5.結合案例分析影響品德形成的因素。
6.結合小學教育實際談談小學生品德培養的具體措施。
第一節 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含義
在界定品德概念之前我們不得不提及另一個概念,即道德。道德與品德是既相互聯系又有一定區別的兩個概念,只有在正確把握道德概念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品德的含義。
(一)道德
道德是指一定社會為了維持其穩定、保護共同利益、協調人際關系而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的總和。它是一種社會現象,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道德源于人的內在的、社會性的需要。下面虛擬的猴子“道德”形成的實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的實質。
知識鏈接
把五只猴子關在一個籠子里,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一旦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而這五只猴子都會一身濕。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當然,結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濕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幾次的嘗試后,發現莫不如此。于是猴子們達成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噴到。
后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釋放,換進去一只新猴子A。猴子A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只猴子狠狠地揍了一頓,因為其他四只猴子認為猴子A會害他們被水淋,所以制止它去拿香蕉。猴子A嘗試了幾次,雖被打得滿頭包,依然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只猴子就沒有被水淋。
后來實驗人員再把一只舊猴子釋放,換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當然,一如剛才所發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狠揍了猴子B一頓。特別的是,那只猴子A打得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或是媳婦熬成婆)。猴子B試了幾次總是被打得很慘,只好作罷。后來慢慢地,一只一只地,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是它們都不知道為什么,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其他猴子揍。
(資料來源:丁錦宏:《品格教育論》.第65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個體的道德來源于個體與周遭環境的相互作用。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建立聯系和形成各種關系。為了避免在社會生活中發生不必要的沖突,社會便約定俗成地形成了調節人們行為的一些準則和規范。人們不僅要按這些規范和準則去評價別人的行為,也按它來支配自己的行動。當個體遵守這些規范和準則就是道德的、善良的,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稱贊、表揚,就會感到愉悅和心安;否則,就是不道德的、惡的,就會受到人們的譴責、批評,就會感到內疚、羞愧和不安。
在這個意義上,道德和倫理概念有相似之處。道德的內涵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不同的社會會形成不同的道德規范和準則。因此,道德具有明顯的階級性、歷史性和繼承性。
(二)品德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的道德要求在個體身上的體現,是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規范采取道德方面的態度、言論和行動時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或傾向。(1)品德是個性中具有道德評價意義的核心部分。
品德是依賴于某一個體而存在的個體現象,它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品德必須以某種社會道德意識或道德觀念為基礎,并與道德行為有密切聯系,離開了道德行為就無所謂品德。二是品德有相對穩定性,它不是表現在一時一事上,而是體現于一貫行為,甚至一生中。黑格爾曾指出:“一個人做了這樣或那樣一件合乎倫理的事,還不能說他是有德的,只有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時,才可以說他是有德的。”在我國,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要看他是否按照社會主義道德行為準則行動并能一貫表現出某些穩固的特征和傾向。一個人的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會道德輿論和風氣熏陶下÷在家庭.學校道德教育的共同影響下形成的。
(三)品德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與品德是彼此聯系、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品德與道德有著相互依從的關系。品德的內容來源于社會道德,沒有社會道德規范就難以評價個體的品德,而個體的品德一旦形成就會反過來對社會道德輿論、道德風尚產生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個人品德的發生、發展與道德一樣都要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道德與品德又是相互區別的。一方面,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而品德是一種個體現象。道德是依賴于整個社會的存在而存在的社會現象,它的發生發展服從于社會發展的規律,不以個別人的存亡或個別人品德的有無為轉移,而品德是依賴于某一個體而存在的一種個體現象,它的發生發展既受社會生活條件的制約,同時也服從于人的心理發展規律。另一方面,兩者從屬于不同的研究領域。道德是倫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品德則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探索、揭示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為德育工作的實施提供科學的依據,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