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小學時期是個體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階段,此時兒童開始認真地審視自我,并對自己形成一定的評價,從而影響兒童的行為。了解小學生自我意識及其發展特點,有助于我們有針對性地引導其自我意識的發展,促進其健康成長。
一、自我意識概述
(一)自我意識的概念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客觀世界關系的一種意識,它具有復雜的心理結構,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系統,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其中,自我認識屬于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指個體對自己身心特征和活動狀態的認知和評價;自我體驗屬于自我意識的情感成分,指個體對自己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包括自尊、自信、自卑等;自我調控屬于自我意識的意志成分,指個體對自己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調節和控制。
(二)自我意識的表現
自我意識是個性社會化的結果,自我意識的發展表現為三個方面: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指個人對自己身軀的認識,包括占有感、支配感、愛護感和認同感。這些意識是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通過學習而形成的。
2.社會自我。是指個人對自己社會屬性的意識,包括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權利義務的意識。兒童的角色游戲對個人實現社會自我起著重大的作用。游戲的過程與社會化的過程是吻合的,兒童的游戲正是對成人社會生活的反映。例如“開商店”、“娃娃家”、“開醫院”等游戲中,有售貨員、顧客、爸爸、媽媽、孩子、醫生、患者等不同的社會角色,兒童在扮演角色的同時,學習著該角色的社會行為并體驗角色之間的社會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范圍的擴大,學習社會經驗的途徑會越來越多。
3.心理自我。是指個人對自己心理屬性的意識,包括對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動機、需要、行為等的意識,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三)自我意識的形成
自我意識不是一個人生來就具有的,它是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個體的自我意識形成于嬰兒期,在社會生活中,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地發展著:
1.通過與他人的交往來認識自我。兒童生活的第一年沒有自我意識,他還沒有把自己作為主體從周圍世界的客觀環境中分離出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是屬于自己的。到了第一年末,兒童開始把自己的動作和動作對象區分開來,初步意識到自己是動作的主體。到了兩歲時兒童會使用“我”,標志著自我意識的產生。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他人對自己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影響到個體對自己的認識,他人的評價在自我意識的形成中有重要的意義。
2.通過自我觀察來認識自我。自我觀察有兩種方式:一是自己通過直接感知自己的一些特性。例如通過照鏡子觀察自己的五官、身材等。自我觀察的另一種方式是內省,對自己的心理進行觀察。此時個體被分解為主體的觀察者的我和客體的被觀察的我。實際上是對過去的我進行的回憶和反思,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情緒體驗,這種對自己的內省是在少年期開始產生的。
3.通過分析自己的活動結果來認識自我。正確分析自己的活動結果,并能對自己的活動結果進行正確的評價,能幫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觀念。活動的結果影響到他人和集體的評價,從而影響到一個人在周圍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影響到一個人的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