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小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
小學階段,兒童的身心都處于迅速發展階段,可塑性大,易接受外界的影響。因此,重視、加強對這一階段兒童良好品德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人的品德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個心理成分構成,品德的形成就是這些心理成分之間共同發生作用的一種綜合過程。因此,我們的品德教育應以促進知、情、意、行的發展為目標,采取有效措施,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最終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一、道德認識的培養
(一)以對話溝通的語言為媒介,提高道德認識
客觀地說,語言的教育價值是無法否認的。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正是有了語言人類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不少人認為,人們正是在語言(觀念)的作用下做出具體的道德行為的。以語言為媒介,我們最常采用的策略是說服,以至于“說服教育”成為一種日常用語。但是在價值越發呈現多元化的當代社會中,在大眾傳播媒介無孔不人的時代,在人們的主體意識越發強烈的時候,說服的教育作用并不十分奏效。原因可能在于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說服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貶損了學生的自尊感,激發了學生的內在的心理防御,使得說服教育的效果被歪曲。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說服教育方式,而對話——溝通的方法因能適應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而成為傳統說服教育方法的有利補充。
對話——溝通模式認為,教育過程,既是一種信息交流的過程,也是一種情感溝通的過程。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政治立場,是在這種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為了保證德育過程的有效進行,必須通過交流來協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活動,并在這種活動中獲得情感溝通,達到相互理解和相互肯定。在對話情景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是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教師的作用在于獎勵一種健康、和諧的對話環境,主動與學生對話,引導學生與教師、同學展開積極、和諧的對話,調動學生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選擇自由、相互理解、相互肯定,培養尊重、關心自己與別人的態度、情感與行為的習慣。實施對話溝通方式,教師應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1.共情的表達。共情是指教師要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學生的內心感受,真正體驗學生的處境,達到對學生的思想、情感的深刻領會。共情不僅是使對話雙方了解對方的感受、價值觀念等,還使雙方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讓對方充分意識,從而調整行為。不同水平的共情表達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
生:“我真是倒霉透了。別的同學考試沒被抓到,得了高分,而我就這一次作弊卻偏偏被抓住了。挨了處分,還被老爸揍了一頓,我又恨自己,又難受……”
師(A):“就因為一次作弊被抓住,覺得又難受又恨自己。”
師(B):“我理解你的心情,別的同學的行為讓你覺得不公平,而你這樣做了一次就被抓住了,還挨了爸爸的打,是不是覺得又委屈,又恨自己?我能感受到你正被羞愧和痛苦的情緒所困擾。”
A老師的共情表達有對學生內心體驗的理解并將其反饋給了學生,B老師不僅表達了他對學生感受的理解,而且還具體分析了學生產生這種感受的緣由,比前一位老師的表達更能讓學生產生共鳴。一般來說,表達共情的“公式”,或者說“套話”應該是:“你感到……”(隨后是準確的情緒表達,以及有關其強度的某些表述),“因為……”(隨后是產生情緒的關鍵經驗或行為)。例如:
小學生:“一到天黑,我就害怕,前天下午下大雨,天好黑,我沒有完成作業,您讓我一個人在教室寫作業,我都不知道自己寫了些什么,我就怕妖怪來抓我,嚇死我了。”師:“你一定是嚇壞了,下大雨,天又黑,你感到害怕是因為你感到孤立無助,要是老師當時在場的話,你就會感覺好一些了。”
老師的如此回答更容易讓學生和教師親近起來。相反,如果訓斥學生的封建迷信思想,效果恐怕適得其反。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既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又要把握好自己客觀公正的立場,防止完全被學生的情緒左右。
2.真誠。真誠是對話的教師和學生應持有的態度之一。它是指教師與學生在對話中真正扮演真實的自己這種角色,不會因為自我保護、取悅對方而改變自己的真實想法,不回避、不掩飾自己的失誤和短處。真誠有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認同老師。在這里,老師要做到行為的一致性、自發性和開放性:即老師的言、行、情感是一致的,沒有矛盾的信息或刻意掩飾,能自然地表露自己,對學生適度地開放。但自我開放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廣度和深度。中等程度的流露有效,過少則使距離拉大。過分流露的老師會被認為不值得信任,太過自我中心,從而削弱學生對老師的信任,還會使不習慣與人分享的學生退縮。
(2)時間。長時間的流露意味著占用學生的時間,還要考慮學生能否從流露中獲益。
(3)協調性。自我流露的內容和心境應與學生的想法接近。
3.尊重。尊重對交流能否實現起明顯作用,它是實現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中,教師在實際的德育操作活動中,自覺不自覺地把學生當成了填充的容器,在教師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學生往往體會到的是被動,而不是尊重。因為這種單方面的表達,往往會使對話雙方產生不平等、不公正的心理感受。真正的尊重是教師把學生當作人而不是物來看待,當作發展的獨特的個體。在對話交流中,對彼此的言行給予肯定和贊賞,對不同于自己的看法、觀念給予理解,對交流過程中產生的分歧給予容忍,這些含義的傳達都體現了對對方的尊重。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認為個人品德實質上是自我的學習過程。而建立在共情、真誠、尊重基礎上的對話由于保證了對話的平等、開放、自由、民主、協調,能夠激發新意和遐想的交談,使受教育者能夠更好的認識自己,了解他人,達到個體自我學習的目的,因而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德育方式。
(二)采用道德敘事法,提高道德認識
所謂道德敘事,是指教育者通過口頭或書面的話語,借助對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話、童話、歌謠、英雄人物、典故等)的敘述,促進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長、發展的一種活動過程。①主要包括“故事”和“敘事”兩方面。單從概念分析,道德敘事法與傳統的故事教學法非常相似,但深入分析后發現,二者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傳統的“講故事”重在將故事講述出來,目的在于告知。而道德敘事注重依托故事,意蘊卻在故事之外。傳統的故事教學側重故事教學的結果,故事講述結束后,一定要讓兒童得出與講述者共同的“結論”,教育活動方式往往是一種單向灌輸式的“我講——你聽”模式。而道德敘事法更加強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圍繞故事的主要內容、情節脈絡,通過相互的對話、討論,進而使受教育者自主選擇、認同某些價值。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