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是通過一定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或傳媒途徑完成的。
(一)教學形式
在教學內容確定之后,教師就必須考慮使用什么樣的形式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一般說來內容決定形式,但好的形式又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教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但主要的或使用頻率最高的是以下幾種形式:
1.講解的形式。講解是教師向學生講述概念、原理和事實發生、發展的過程及規律。它能在較短時間內給學生較多的信息,而且教師能整合多方面的資料,使學生對問題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種形式對介紹新主題或提供背景知識比較好,同時也能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一般講解是在一定感性的事實和現象的基礎上,經過邏輯推理上升到概念和理論水平。講解能把教學涉及的信息以最系統的方式直接迅速地傳授給較多的學生。講解這種授課方式,是目前學校中常用的形式,但這種形式的不足之處是學生往往處在被動地位,而且學生之間由于水平的不同,對問題的理解會有較大的差異。突出缺點是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單向溝通方式,師生雙方都不能對教學信息進行全面反饋。
采取課堂講解這種形式時,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選擇和組織好教材。在講授的過程中,首先要創設情景,即激發學生學習的準備狀態和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隨后逐步導入主題。教師可通過界定、比較、舉例等方法進行講解,還可以借助一些輔助手段如幻燈、錄像等進行講解,以使效果更加生動、形象。在講解和演示時,要提示學生應該注意的中心,幫助學生維持注意,使教學達到應有的效果。最后,講解和演示結束時,要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這節課講解的主要內容。
2.提問的形式。提問的形式是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以向學生提問題為主。這種教學形式的優點是,如果運用得當能大大提高學生思維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促進師生情感交流,信息的雙向溝通。但采用提問的教學形式對教師的要求往往較高:第一,教師的提問必須有充分的準備,要有針對性地提問題;第二,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是有價值的,能引起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智慧的問題;第三,問題的難易要適當,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提問的形式也存在一些缺點:它往往難以做到系統性,難以照顧全體學生。
3.小組的形式。小組的形式又叫蜂音學習形式,即教學時按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群體內通過交談來學習。這種形式的優點:第一,是每個成員都卷人學習,有利于發展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第二,同學之間的交談可以起到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啟迪的作用。但其缺點是不容易保持教學進度,也不能保證教學的深度;花費時間多,進度慢,也難以保證知識的系統性。
4.討論的形式。討論的形式是指教師按照有關論題呈現教材、組織討論、得出結論。此種方法的優點就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能相互啟迪、彼此促進、深化認識。其缺點是在年級較低或心理水平較低的學生中不便采用,缺乏有關背景知識,特別對那些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識不宜采用討論式。比如對一門從未學過的學科是無法討論的。
5.自習的形式。課堂自習是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活動,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課程的預習、復習和練習,有時學生自學一些有關課程的內容。練習是課堂自習的主要形式,它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和運用知識、掌握技能和技巧的重要教學形式和方法。課堂緣習首先要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與要求,也就是明確進行練習的主要指導理論是什么、練習應達到什么要求。同時,練習難易要適度.過難過易都達不到練習的目的,練習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逐步提高。練習的方式要多種多樣,可以個人進行.也可以集體進行,還可以給學生輔助材料如電視、錄像等,學生出現錯誤要及時予以糾正。最后要做好練習總結,在全班進行講解,這樣有利于保持練習的積極性,提高練習的效果。
(二)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從宏觀的和思維形式的角度均可歸人歸納和演繹的教學方法之中。
演繹教學法,就是教學時先對有關的概念下定義,或陳述有關的公式和原理,然后列舉例證或讓學生舉例來加以說明。這是一個從一般(或抽象)到具體的教學方法。演繹法的優點是有利于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為學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還有利于應付考試。其缺點往往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歸納教學法是先提供并讓學生觀察或操作所學的有關概念、公式或原理的具體實例,在比較和分析之后,得出有關概念和原理。歸納教學法的長處是。概念、原理等結論要在探索的最后才能得到。這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十分有效。但也容易走彎路和缺乏系統性,而且比較花費時間。
上述兩種教學方法,應當根據不同的學習者和不同的學習材料靈活采用,不能說某種方法絕對好,哪種方法絕對差。比如針對學生年齡小、年級低或所學內容較抽象,應考慮用歸納的教學方法;反之,對學生年齡較大、年級較高或所學內容較具體,則應考慮用演繹的教學方法。應當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如上所述兩種方法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如果教師能有機地將二者結合起來使用就會發揚優點而避免缺點了。
(三)教學傳媒的選擇與運用
教學傳媒即教學傳播媒介,是指在教學中,教師運用的向學生運載傳遞信息的工具。如課本、掛圖、錄音、幻燈和錄像等等。傳媒的使用狀況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對教學傳媒的選擇,一是要適宜,二是要有效。所謂適宜,就是要根據教學的目標、任務,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發展水平、教師本人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傳媒。所謂有效,就是順利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既省時間又能達到好的效果。
任何傳媒都要作用于信息接受者的感覺通道,并作用于接受者的大腦。不同的傳媒產生的效果不同。有的以刺激信息接受者的視覺器官為主,有的則以刺激接受者的聽覺通道為主,還有某種傳媒只限于刺激某個專一的感覺通道。同一感覺通道,即便接受同—刺激,可能效果也不同。比如教師的口頭表述語言是以激發學生的聽覺通道為主,但生動活潑、邏輯嚴密的語言比枯燥無味、思維零亂的語言往往能達到更大的傳遞信息的效果。電影、電視和幻燈片都是以激發信息接受者的視覺通道為主,但一般說來電影電視的效果比幻燈片的效果要好。再如。在音樂教學中同樣使用錄音機,但立體聲效果明顯優于非立體聲教學效果。
多種感覺通道中呈現的信息有聯系的情況下,同時給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感覺通道的刺激,會提高學習效果。但是,如果信息量多而超過一定冗余度時,雙通道或多通道的呈現并不特別優越。當傳媒在兩種或幾種感覺通道呈現的信息完全無關且信息量很大時,則會由于學習者難于接納而降低教學效果。這樣的特點和規律,教師在教學的設計中不能不予以考慮。
任何傳媒以特定的符號為形式。符號形態可以分為語言形態和非語言形態兩大類。一般說來,傳媒以語言形態呈示的信息相對抽象,而以非語言形態呈現的信息則較為具體、直觀。以
不同符號形態呈現教學內容對記憶有不同作用,以語言形態呈現的利于按程序回憶。以非語言形態呈示的則利于自由回憶。不同的教學內容使用符號應有所側重,一般說來,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將二者結合起來使用。
教師要主動操縱、調控教學傳媒,使教學速度符合學習者的接受情況。學生對信息進行整合,依賴于媒體的一定冗余度。所謂傳媒的冗余度,就是利用傳播媒介傳輸信息時,為使信息能夠為學習者很好接受,留有一定空隙和空間,才能達到傳播效果。比如說教師向學生呈現教材時時間不能太短,教師不能用急促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在課堂上不能一個原理一個原理地一直講下去,應當穿插些事例,必要時還可做一些停頓,使學生有一個消化理解的機會。當然這種冗余度要適當,冗余度過小,造成學生過于緊張,應接不暇,沒有喘息的機會,即使是對教材理解了也不能深入下去;冗余度過寬過大,也同樣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注意力渙散。在教學傳媒的使用中,應當恰當地設置冗余度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