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必須經(jīng)過后天學(xué)習(xí)而獲得。概念形成也稱概念掌握、概念學(xué)習(xí)等,是指個體掌握概念本質(zhì)屬性的過程。關(guān)于概念形成的心理機制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的學(xué)者認為,概念形成是一個不斷提出假設(shè)與驗證假設(shè)的過程。而另一些學(xué)者則認為,概念形成是一個對概念樣例的記憶過程。為了探索概念形成的基本規(guī)律,心理學(xué)家們開展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其中最典型的是人工概念形成的實驗。
人工概念就是人為地在實驗程序上模擬的概念。赫爾在實驗過程中利用漢字有偏旁的特點,讓被試學(xué)習(xí)用一些由英文字母組成的無意義音節(jié),去和具有相同偏旁的漢字匹配。也就是說學(xué)會把同偏旁的字概括起來,把它們都叫作某個無意義音節(jié),這樣就形成了人工概念。例如,把碧、砸、磋等漢字叫作“deg”,因為它們都有偏旁“石”,當“石”與“deg”建立了聯(lián)系就說明已經(jīng)形成了概念。
繼赫爾之后,很多學(xué)者進行了類似的實驗。里德使用面孔圖形做了一個人工概念形成的實驗。該實驗采用的材料包括8個特征各不相同的面孔圖形,如圖6—1所示。這些圖形有三類特征:一是臉形,分寬臉和長臉兩種;二是眼睛位置,分在上和在下兩種;三是嘴角表情,分笑和愁兩種。如果在這些特征中選出一部分或全部來作為概念的屬性,就可形成范圍大小不同的概念。例如,如果只把“面孔”作為唯一屬性,其概念范圍為8個圖形;如果說“寬面孔”,其屬性就有兩個,其概念范圍為4個圖形;如果說“寬而笑的面孔”,其屬性就有3個,其概念范圍為2個圖形;如果說“寬而笑且眼在上的面孔”,其屬性就有4個,其概念范圍只有一個圖形。

在實驗開始時,主試和被試兩人面前各放置一組畫有各個面孔的卡片(各8張)。然后由主試說明:他心中有一個概念,但形成概念的屬性暫時保密,讓被試按他每次取出的卡片上的圖形去猜測,以確定他所持概念的屬性,從而獲得他心中的概念。表6—1是實驗進程中的一例:3次練習(xí)之后,被試即能確定“寬而笑的面孔”就是主試心中所持的概念。在此概念中,屬性有3個,而“概念”的范圍只限于最左端的兩個圖形。圖形中其他的特征,如長臉孔、愁容、眼位上下等,均未被視為本概念的必要屬性。
表6—1概念形成實驗進程中的一例
練習(xí) |
主試出示的圖形 |
被試的推測 |
主試的反饋 |
1 |
寬而笑且眼在上的面孔 |
是 |
對 |
2 |
長而愁且眼在上的面孔 |
不是 |
對 |
3 |
寬而愁且服在下的面孔 |
是 |
錯 |
被試的概念已形成 |
我想你的概念是寬而笑的面孔 |
對 |
由以上幾個例子可以認識到:首先,概念必須靠其屬性來界定,沒有屬性的事物無法獲得
概念。其次,概念的屬性越少,其所“概念”的范圍就越大,其所指涉及的事物就越不肯定;概念的屬性越多,其所“概念”的范圍就越小,其所指涉及的事物就越肯定。例如,只說“學(xué)生”,雖然成為概念,但所指范圍很大,如說成“我校物理系的男生”,其所指也許只限于幾個學(xué)生。當然,概念范圍的大小各有其必要,該大時要大,該小時要小,視需要而定。
顯然,像上述從眾多特征中選取適當屬性以形成概念的過程,也正是運用已有知識的思維過程。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對話也好,讀書也好,凡是遇到不熟悉的新信息,首先就必須通過認知獲得清楚的概念。當然,上述實驗只說明了簡單的概念形成。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處理的概念有些是相當復(fù)雜的。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wǎng)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chǔ)VIP班,不過免費重學(xué)!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