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情緒理論
(一)詹姆斯一蘭格理論
一般認為情緒先于反應。例如,你會沖某人大叫(反應),因為你感到氣憤(情緒)。然而于1884年,詹姆斯爭辯道,早在亞里士多德時代就提出,這個順序是相反的——你的感覺晚于你的軀體反應。如詹姆斯說:“我們一旦知覺到激動我們的對象,立刻就引起身體上的變化;在這些變化出現之前,我們對這些變化的感覺就是情緒。”他還說:“我們感到難過,因為我們哭泣。氣憤因為我們斗爭,害怕因為我們顫抖。”蘭格認為,情緒是一種內臟反應。他說:“情感,假如沒有身體屬性,就不存在了。”總之,他認為,情緒就是對有機體內部和外部生理變化的意識。
情緒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反應,而生理反應進一步導致情緒體驗的產生,這一觀點被稱為詹姆斯~蘭格理論。根據這一理論,體驗到一個刺激引起的自動喚醒和其他軀體行動后才會產生特定的情緒,如圖8—4所示。他們片面強調外周神經系統的作用,忽視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與控制作用。
(二)坎農一巴德理論
坎農一巴德的情緒理論是由坎農和巴德提出的一種情緒理論,主張丘腦在情緒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927年,坎農提出了丘腦說,后來得到巴德支持并加以擴充,故稱坎農一巴德情緒學說。他們提到,內臟反應同情緒無關——即使通過手術切斷內臟同中樞神經系統的聯系,實驗動物仍然會繼續存在情緒反應。他們還辯論道,外周神經系統的反應顯然太慢了,不足以成為引發情緒的源頭。
坎農認為,丘腦是情緒活動的中樞。在正常情況下,丘腦是由大腦皮層抑制的,但強烈的刺激可超越皮層的抑制而直接激活丘腦,產生情緒反應。對某種刺激習得的情緒反應是通過皮質實現的,刺激先傳到大腦皮層,根據記憶被認識,然后解除了對丘腦的情緒機制的抑制,使之發動情緒反應。巴德也得到同樣的結論,即內臟反應不是情緒反應的主要內容。相反,一個情緒喚醒的刺激同時產生兩種效應通過交感神經系統導致軀體上的喚起,并通過皮層得到情緒的主觀感覺。坎農一巴德理論說明了情緒刺激產生的兩種同時反應——喚醒和情緒體驗,它們沒有因果關系,如圖8—5所示。
(三)沙赫特的情緒認知理論
20世紀60年代初,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情緒的體驗是一種生理喚醒和認知評價相結合的狀態,兩者對于情緒的發生同等重要。
1962年沙赫特和辛格共同設計了一個實驗:把被試分為幾組,除一組是控制組外,另外三組都是實驗組。給所有被試注射藥物,告訴被試注射的是維生素,目的是考察實驗對視覺的影響。但控制組注射的是生理鹽水,實驗組注射的是腎上腺素。三個實驗組被試的生理變化是相同的,但告知三組被試的內容不同,分為正確告知組、未告知組和錯誤告知組。三組被試對生理反應的認知是不同的,看他們在欣快和憤怒兩種不同的情景下的表現會有什么不同,結果發現,由于實驗組被試對生理變化的認知不同,他們所產生的情緒體驗也有很大的區別。正確告知組的被試和控制組的被試反應相同,他們不受生理變化的影響;另外兩個實驗組的被試情緒卻受到很大的影響。這說明,生理變化在情緒的發生中肯定是會出現的,但對情緒體驗來說卻不是決定性的,決定性的因素是對外界刺激和對身體變化的認知。因此,情緒狀態是由認知過程(期望)、生理狀態和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如圖8—6所示。沙赫特將認知因素納入到對情緒發生的解釋,這對情緒的認識又是一個進步。
這個情緒喚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認知,通過認知比較器把當前的現實刺激與儲存在記憶中的過去經驗加以比較。當知覺分析與認知加工間出現不匹配時,認知比較器就產生信息,動員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經機制,釋放化學物質,改變腦的神經激活狀態,使身體適應當前情境的要求,這時情緒就被喚醒了。
(四)當代情緒理論模型
由于情緒的復雜性,心理學家對它的理論解釋是多種多樣的。現代觀點認為,前述的每一種理論都有其合理的和不合理部分。詹姆斯一蘭格理論正確地指出了喚起和行為反饋對情緒體驗的作用;坎農一巴德理論提出丘腦和大腦皮層等在生理喚醒中的先后順序。后來他們的研究又發現,杏仁核為情緒的喚醒理論提供了另一條快速信息通道;沙赫特的學說中指出了認知的重要性。的確,對一個情境的評價方式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情緒過程。然而,沙赫特的理論忽略了情緒的其他因素作用。此外,這一理論還缺乏在不同情境中的普遍適用性。例如,幼兒還不會評價自己的情緒,而我們如何解釋他們的情緒產生過程?當代情緒理論研究的總趨勢是,心理學家力圖將各種研究結果加以綜合,把幾種理論的要點放在一起,合成一個當代情緒理論模型,如圖8—7所示。
認知評價導致生理喚醒、行為、面部表情、姿勢以及情緒體驗。喚起、行為和表情可增加情緒體驗,情緒體驗又可影響評價,而評價則又進一步影響喚起、行為、表情和情緒體驗。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