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一節 人力資源的基本理論【本章脈絡】
一、人的管理哲學——人性假設
(一)人性內容及特征
1.人性內容
人性,即人的本性,是人通過自己的社會性的生命活動,形成或獲得的全部屬性的綜合,即現實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規定性。這種多方面的屬性或規定性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即自然屬性和心理屬性,具體內容如下。
(1)自然屬性
人所具有的自然屬性又稱生物屬性,主要是指人生來就具有的先天之性,即作為自然人的體質、生理構造、形態和由生存本能而滋生的一系列本能欲望與追求。生物屬性是人性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及其人性存在的基礎,人的其他的更高級屬性亦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2)心理屬性
心理屬性,即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意志、需要、動機等一切心理現象的總和。這是人性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人性的本質。人的心理屬性或心理現象總括為四個方面: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個性心理特征和個性意識傾向。
【例題1.5.1】下列關于人的心理屬性的說法,正確的有( )。(2013年5月二級真題)
A.是人性的本質
B.是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C.由心理素質和心理狀態兩部分組成
D.由個性心理特征和個人行為傾向兩部分組成
E.是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一切心理現象的總和
【答案】ABE
2.人性特征
(1)人性具有能動性。
(2)人性具有社會性。
(3)人性具有整體性。
(4)人性具有兩面性。
(5)人性具有可變性。
(6)人性具有個體差異性。
(二)人性假設——對人的管理的基礎和依據
1.管理中的人性假設
管理中的人性假設,即為管理中的人性觀。它是指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需求、工作目標、工作態度的基本估計或基本看法。
2.人性假設及其相應的管理
(1)“經濟人”假設及其管理
“經濟人”又稱“唯利人”、“實利人”,認為人的行為是為了追求自身最大經濟利益,由此經濟誘因才引發了人的工作動機,即人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經濟報酬。這是傳統管理對人性和人的本質的看法,認為采取物質激勵就可以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
(2)“社會人”假設及其管理
“社會人”又稱“社交人”。“社會人”假設建立在人性是善良的基礎之上,人不只為經濟利益而生存,人們工作的動機不僅在于物質利益,更在于工作中的社會關系。
(3)“自我實現人”假設及其管理
“自我實現人”是指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潛力,充分展示和發揮個人才能,實現個人理想與抱負,以及人格趨于完善的一種人性假設。這一人性假設認為,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層次需要,只有使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將個人才能、智慧發揮出來,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
(4)“復雜人”假設及其管理
“經濟人”“社會人”及“自我實現人”三種人性假設,各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并不適用于所有的人。企業管理方式需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和條件而隨機應變,不存在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所謂最好的管理方法。
【例題1.5.2】基于“經濟人”假說的管理是運用( )來調動人的積極性。(2012年5月三級真題)
A.物質刺激
B.滿足社會需要
C.內部激勵
D.搞好人際關系
【答案】A
章節考點:人力資源管理師二級章節考點與習題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