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學生心理的發展
【內容提要】
心理發展是貫穿個體一生的發展過程,小學階段是兒童生理與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本章介紹了心理發展的內涵、心理發展的階段及其影響因素,闡述了小學生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及小學生心理發展存在的主要矛盾,介紹了西方學者關于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理論。
【學習目標】
1.識記心理發展、年齡特征、最近發展區、學習最佳期等基本概念。
2.理解心理發展的影響因素。
3.理解小學生生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
4.理解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并依據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進行良好的教育和教學。
5.理解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主要矛盾。
6.理解西方關于小學生心理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第一節 心理發展概述
一、心理發展的含義與特點
(一)心理發展的含義
心理發展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發展是指心理的種系發展,它既包含從動物的心理到人的心理的發生與變化的過程;也包括個體從出生到衰老過程中心理的發生和變化的過程。狹義的心理發展,僅指個體的心理發展,是指一個人生命全過程中心理的發生與變化的過程。
我們這里所講的心理發展,主要指個體的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這些變化是有順序的、不可逆的,能保持相當長的時間,與一定年齡相對應,是個體在一段較長時間內保持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變化都可以稱為發展,如疲勞、疾病以及劇烈的運動等所引起的短暫性的變化就不屬于發展的范疇,只有那些有順序的、不可逆的而且能保持相當長時間變化的才屬于發展。而且,發展通常是指向好的方向的變化(至少在生命的早期是這樣),并產生更有適應性、更有組織、更有效率、更為復雜和更高水平的行為。
(二)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
1.連續性與階段性。連續性是指個體的心理發展是一個逐漸由低級向高級有序前進的過程,高級的心理是在低級的心理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又萌發著下一階段的新特征,表現出心理發展的連續性。同時,心理發展又是一個逐漸地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新質逐漸占據發展的優勢地位時,心理發展也就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表現為心理發展的階段性。
2.穩定性和可變性。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諸如發展的階段、階段的變化等,大體都遵循一定的規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同時,各個階段的心理特點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可變性是絕對的。
3.普遍性和差異性。個體的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規律性,但各種心理機能發展的進程、達到的水平則是因人而異的。發展既有共同規律,又表現出個別差異,共性中包含著特殊性。
4.發展的不平衡性。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為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在發展進行的速度、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以及最終達到的高度等方面都表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即使對同一個體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組成成分的發展速度有所不同,達到成熟水平的時期也不盡相同,發展所需的最佳時期與條件仍然不同。
知識鏈接
白癡學者
白癡學者是指輕度或中度精神發育不全(IQ低于70),而同時在某(些)方面具有超群認知功能的人。其特殊才能可表現在日期推算、計算數學、音樂、繪畫、背誦、查閱字典、下象棋,甚至是某一專業知識領域。對于白癡學者形成的機制,有幾種不同的假說。心理學假說認為,智力由一般智力和個別智力構成,前者代表智力的整體結構,后者代表智力的各個特殊方面,如計算能力、特殊記憶、音樂才能等。一般智力和個別智力之間,各種個別智力之間,其發展程度并不均衡協調,白癡學者就是這種不均衡性的一種突出表現。“熟悉塊”假說認為,日期推算等行為強烈地激發著腦內作為動機性行為神經基礎的“獎賞系統”,從而出現了“自我刺激”行為。所謂“自我刺激”,就是自我追尋某一特定刺激,并以刺激本身作為獎賞并感到滿足。由于“自我刺激”的作用,患者腦內儲存了大量的數字關系,形成了有利于快速提取的“熟悉塊”。而神經電生理假說則提出,白癡學者可能是由大腦皮層各區發展不平衡所造成的,患者在總體上腦功能發育不全,但局部區域可能存在代償性的超常發育。
(資料來源:陳興時:《白癡學者》,《心理科學》,i993年第2期。)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