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產生最大限度的遷移。那么,如何利用遷移規律組織教學,培養小學兒童的遷移能力呢?
(一)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相似性是影響學習遷移的重要因素之一。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兩個任務中含有的共同成分決定,較多的共同成分將產生較大的相似性,并導致遷移的產生。相似性可以是學習材料、學習情境、學習結果、學習目標等方面,也可以是學習過程、態度與情感等方面。
學習材料的相似性包含兩種:一種是結構特性的相似,即學習材料本質特征相似,如原理、規則或事件間的關系等相似;另一種是表面特性的相似,即學習材料的非本質特征相似,如某些具體的事例內容等。如果結構特征的相似性和表面特征的相似性都非常明顯,學習者就容易提取相關信息,產生遷移。但對那些表面特性相似但結構特性不同的內容之間,往往不能產生正遷移,甚至會產生負遷移。比如,學習英語與漢語,其結構特性相似較低,就不容易產生正遷移;而英語和法語在字形、讀音、語法結構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容易產生正遷移。
在實際的學習中,知識之間的共同因素往往潛藏于內部,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善于發現事物的本質共同性,區分表面相似性與結構相似性,促進學習的正遷移。此外,學習情境如學習時的場所、環境的布置、教學人員等條件的相似性,能不同程度地為學生提供原來學習的線索,從而促進遷移的產生。
2.原有認知結構。在學習中,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直接決定了遷移的可能性及遷移的程度。認知結構是指個人在以前學習和感知客觀世界的基礎上形成的,由知識經驗組成的心理結構。原有認知結構對遷移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知識背景,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已有的知識背景越豐富,越有利于新的學習,遷移越容易。但有時即使個體擁有遷移所需的某種知識經驗,但其在頭腦中處于一種惰性狀態,不能被激活,也無助于遷移的產生。
(2)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越強,就越能反映同類事物間的共同特點和規律性聯系,就越有利于遷移的產生。一般而言,經驗的概括水平越高,使用范圍就越廣,遷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遷移效果越好。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分不開的,學習者要透徹地掌握概念、原理和原則,在類似的學習中靈活地運用,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認知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元認知策略,這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擁有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可以使學習者沿著正確合理的程序分析問題,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要遷移的問題上,促使個體知道何時、何處、如何遷移某種經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習過程的相似性。
良好的認知結構有賴于對先前知識全面深刻的理解和相當牢固的保持,并且原有學習越鞏固,認知結構質量越高,遷移效果越好。
知識鏈接
利用原有知識結構促進遷移
尚大勇剛上小學時的個子很矮,坐在班級的第一排。上課時他幾乎堂堂都是目不轉睛地專心聽講,可對于分解組合等數學概念無論教師講得多么清楚,他總是似懂非懂,作業本上的“×”號屢見不鮮。老師發現,尚大勇對分解和組合的數概念沒有學懂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感性材料的支持、相應的知識經驗沒有被激活利用。一個星期天,老師到尚大勇的住處來家訪。剛進村,便見到他正和幾個小朋友在村口的水泡邊玩耍。老師看見泡中有五只大白鵝在游泳,就問尚大勇:“那是誰家的大白鵝呀?”他說:“是我家的。”說著他打起了口哨,不一會兒,那五只大白鵝隨著口哨聲,邊嘎嘎叫著,邊游到岸邊,乖乖地趴在草叢中。
老師高興地說:“尚大勇成了鵝將軍了。”接著,老師讓他把五只鵝分成兩堆,看有幾種分法。尚大勇迅速走到鵝跟前,左擺右擺,大白鵝老老實實地讓他擺弄。他終于搞明白了,可以分為1和4、2和3、3和2、4和1,共四種分法。尚大勇頓時開竅了,以后再上數學課,他學起來十分輕松。一年級第二學期結束時,他在班里考了第二名。暑假里,他把村里準備新學期入學的8名小朋友組織起來,教他們數學知識,一會兒領他們分解組合鴨子,一會兒又分解組合小雞。那些小朋友跟他學得很用心,都親切地稱他為“小先生”。
(資料來源:張嘉偉著:《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第33頁,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學習的心向與定式。心向是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具有利用已有知識去學習新知識的心理準備狀態比沒有這種準備狀態更有利于已有知識對新的學習的遷移。學習定勢是一種特殊的準備狀態,是由先前學習引起的,對以后學習活動能產生影響的心理準備狀態,對學習具有定向作用。定勢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復經驗,它將支配個體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后續的同類問題。也因為如此,定勢在遷移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兩種:促進與阻礙。當后面的任務是前面任務的同類課題時,它能對后面課題的學習起促進作用;當新的學習任務與先前任務不是同類或者是需要靈活變通的相似任務時,定勢就可能干擾新的學習,對遷移起阻礙作用。定勢既可以成為正遷移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成為負遷移的心理背景。陸欽斯的“量杯實驗”是定勢影響遷移的典型例證。在陸欽斯的量杯實驗中,要求個體用容積不同的三種容器(A、B、C)去量所要求的水量。實驗開始時,實驗組和控制組都練習做第一道題目。然后,要求被試獨立完成。實驗組完成2—11題,而控制組只做7一11題,如表6—2所示。

結果表明,進行事先練習獲得一定經驗的個體(即實驗組被試)形成了定勢,他們傾向于用三杯方法(B—A一2C)來解決后面的7、8問題。而沒有進行事先練習的個體(控制組被試)則傾向于用簡單的方法(A—C或A+C)去解決7、8題。我們可以這樣分析,實驗組由于先前練習形成的定勢,使得后面解題速度增快(如5題、6題),定勢起促進作用,表現為一種正遷移;但另一方面,個體在解決7、8題時,沒有想到更為簡便的方法,仍然堅持用三個杯子的方法來解決兩個杯子就可以完成的問題,出現了思維僵化、因循守舊,表現為一種負遷移。定勢對遷移究竟是積極影響還是消極影響,取決于許多因素,但關鍵要使學習者首先能意識到定勢的這種雙重性,具體分析學習情境,既要考慮如何充分利用積極的定勢解決問題,同時又要打破已有的僵化反應定勢,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除了上述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外,智力、年齡、教學指導等也在一定程度影響著遷移。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考慮上述因素,促進正遷移的產生,提高學習效果。
(二)小學兒童遷移能力的培養
把遷移理論用于教學實際,促進學生的遷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透徹地理解知識是遷移的前提。只有透徹地理解知識,才能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圖式,知識才能有效地遷移和應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才能轉化為能力。小學兒童通過機械重復而記住的知識,往往不能遷移和靈活運用到新的情景中。這也是“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師指導學生意義學習,透徹理解知識。
2.知識結構化是遷移的關鍵。知識在頭腦中不是零散的、孤立的、雜亂無章的,而是通過與其他知識建立某種聯系而貯存的。這些結構化的知識,能確保知識在運用時被有效地提取和利用。知識的結構化要求教學內容必須有較高概括性、較高的包容性和廣泛有力解釋功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這些基本概念與原理為新的學習提供堅實的固定點。學生掌握了教材的這些內容,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產生橫向遷移。在基本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識內容學習的同時,還要配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并闡明概念、原理的適用條件。脫離事實材料只講概念、原理,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小學兒童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時期,教學中要不斷引導他們知識的整合,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這將有助于小學兒童遷移能力的培養。
3.實踐和練習是遷移的保障。桑代克提出了學習的“練習律”,同樣,練習和實踐對于學習遷移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表明,遷移是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形成發展的。小學生也是通過不斷練習運用,使所學知識達到自動化,從而形成遷移能力。教師要在教學時,應重視小學生一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探究活動,達到學以致用。
4.自主、積極地吸納和組織知識。教學中知識的安排有一定的內在邏輯聯系。比如,我國小學數學教材對有關三角形知識的呈現,就符合從一般到個別的原則。先教一般三角形;在一般三角形中按角的大小分化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在銳角三角形中分化出等邊三角形;而在上述三種三角形中分化出等腰三角形。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學習材料的內在聯系,鼓勵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主動探索,吸納新知識。這種自主學習知識將有利于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
5.掌握規律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促進學習遷移,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的指導,把學習策略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突出出來。教師一方面讓學生掌握與學科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如使用工具書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一些對任何學科學習都有指導作用的學習策略,如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這將有助于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習的遷移。良好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是促進正遷移的關鍵所在。
以上這些僅僅提供了一種“為遷移而教”的思路,以幫助教師樹立在教學中注意促進學生學習遷移的觀念。教師必須結合具體學科領域的特點和具體教學對象的特點,注意影響學習遷移的諸要素的作用,發現更多更好的促進學習遷移的教學策略,靈活地創設和利用教育契機去促進遷移的發生。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