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具有鮮明的社會性,人格的發展也是一個個體社會化的過程。應該說,隨著學校以及整個社會以德育為首的教育的開展,小學生的人格狀況總體看是健康向上的,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在新舊觀念的撞擊中孕育著全新的社會價值取向,這一切必然通過各種途徑影響著兒童的心靈,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和人格的發展。鑒于此,教育工作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小學生健康良好的人格。
(一)營建溫馨的家庭氛圍
良好、民主、溫馨的家庭氛圍是小學生良好人格養成的搖籃。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場所,家庭的教養方式、親子關系是否融洽都直接影響孩子的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家庭是“傳授誠實、忠誠、信任、自我犧牲、個人責任和尊重他人等公民美德最有效的機構”。父母通過教育方式,撫養和塑造孩子的言行,把社會價值、行為方式和社會道德規范傳遞給孩子。正確的家教方式有利于孩子道德人格的發展。從人的社會化過程來看,小學階段是人的品德、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強。父母是孩子成長中道德品行發展的重要榜樣,父母的身教遠勝于言教。家長要注重從細微之處人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做到,做到言行一致,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促進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的形成。同時,良好的親子關系也影響著小學生道德人格的發展。
(二)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小學生社會價值的獲得、社會能力的培養、學業的順利完成以及認知和人格的健康發展。小學生在同伴群體中確立自己的位置,學會與其他孩子相處的能力,在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形成和發展自己的道德品質,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視同伴關系的積極作用,讓小學生從關愛身邊的同學開始.到關愛父母、老師,再到關愛他人、最后到關愛整個社會,以此增強小學生對關愛的直接感受和親身體驗,在友愛、互助的同伴關系中得到德性的鍛造和自身價值的升華。
(三)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
捷克偉大的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不單是科目應當在學校里教授,道德與虔信也是應當在學校里教授的。”小學生由于各方面發展的不成熟,缺乏客觀認識事物、辨別是非的能力,具有對老師言談舉止、道德觀念、道德行為等加以肯定、認同和模仿,并付諸于個人的道德實踐并內化為道德標準的特征。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培養和塑造。正確掌握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助于設置相應的道德發展課程,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促成他們的品德發展,重視學生日常行為在道德人格發展中的作用。行為主義認為,良好行為得到強化易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條件恰當的懲罰可以矯正不良行為。
(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在人格培養的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應該是主體,教師應肯定學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德育實踐活動,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具有愿意努力和有所成就的傾向,成就感對人格發展有極大影響。因而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模擬環境,激發成就動機,在實踐中體驗成功的喜悅,使成就欲望得到滿足,對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以及形成對目標執著追求的穩定品質能起到明顯作用。把人格教育與班會活動、團隊活動結合起來進行,充分重視發揮學生骨干隊伍作用,引導學生自覺參與人格教育活動.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增強學生知與行的統一,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自覺地進行思考,學會解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糾正自己的人格偏差,并最終通過實踐內化成自己的品行與品格,形成完善的理想人格。使學生在個性發展中快樂學習、體驗思考,從而促進小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和道德認知、道德行為的和諧發展。
(五)創建健康的社會環境
每一種社會文化都被其成員根據自己的道德標準接受下來,以實現該文化體系的道德目標。通過參與社會進行社會化是個體道德形成的途徑。人格教育和整個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是分不開的,要充分發揮社會教育的感化作用,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規范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約束和制止不文明行為,形成健康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減少其對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道德品格的負面影響。加強教育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豐富教育內涵,拓展教育功能,比如加強對互聯網監督管理的力度,凈化網絡環境,提供健康有益的綠色網絡空間。通過健康的社會文化環境潛移默化的道德引導和感化,創造一個健康的社會道德環境,確保小學生道德人格的健康發展。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