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短裙挺进太深了h女友,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233網校>教師資格證>中學模擬試題>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

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章節習題強化練習: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來源:233網校 2016年2月1日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教育的繼承性是指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繼,后一時期教育是對前一時期教育的繼承與發展。“教育傳統”一詞就體現了教育的繼承性。

  2.C【解析】略。

  3.A【解析】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的分類依據是教育的形式化程度。

  4.C【解析】“生物起源說”認為教育是一種生物現象,而不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心理起源說”認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二者都否定了教育的社會屬性。

  5.B【解析】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一種社會現象。

  6.C【解析】教育媒介是指建構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起橋梁(即中介)或溝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總和。

  7.A【解析】我國古代朱熹是神話起源說的代表人物。該學說認為,教育與其他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創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順從于天。

  8.C【解析】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教育媒介對受教育者的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即用來描述“教育能夠干什么”。

  9.D【解析】“六藝”是西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基本學科,具體指禮、樂、射、御、書、數。

  10.A【解析】A項不屬于教育勞動起源說的觀點。

  11.D【解析】布魯納、贊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學理論,充實了教育學的內容,提高了教育學的科學化水平,被視為現代教學理論的三大流派。

  12.A【解析】原始社會的教育具有非獨立性,教育和社會生活、生產勞動緊密相連;原始社會的教育還具有原始性,教育內容簡單,主要是傳遞生產經驗。

  13.B【解析】生物起源說的提出標志著在教育起源問題上開始從神話解釋轉向科學解釋。

  14.B【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說認為教育是一種生物現象,而不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

  15.C【解析】教育的民主化要求讓所有人接受同樣的教育,這就意味著對處于社會不利地位的學習者予以特別照顧,從而否定了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和專制化。

  16.A【解析】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一書中。

  17.C【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了教學相長的教育教學原則。

  18.B【解析】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地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文化、傳遞生產與社會生活經驗的一種途徑。幼猴學跳躍是動物的活動,所以不屬于教育現象。

  19.A【解析】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響)。其中,教育者是主導性因素。

  20.C【解析】近代實驗科學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提出的歸納法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21.B【解析】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都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進步而改變,從口耳相傳,到面對面交流,再到多媒體和互聯網支持的教學。

  22.C【解析】“教育”一詞最早出現于《孟子·盡心上》,孟子是將“教”和“育”連起來使用的第一人。

  23.B【解析】教育的負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礙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消極影響和作用,題干闡述的是標準化的教學對學生發展的消極影響和作用,體現了教育的負向功能。

  24.A【解析】教育的終身化是適應科學知識的加速增長和人的持續發展要求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5.A【解析】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和《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闡述了他的和諧教育思想,他認為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26.A【解析】這段著名的言論出自洛克,他反對天賦觀念,提出了“白板說”;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紳士,而這種培養只能通過家庭教育,由此提出了“紳士教育論”;他的代表作是《教育漫話》。《愛彌兒》是盧梭的代表作。因此,B、C、D項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27.C【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了古代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的特點。

  28.D【解析】古代埃及開設有職官學校和文士學校,強調“以僧為師”和“以吏為師”。

  29.C【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了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30.A【解析】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諧發展的教育。

  31.C【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了現代教育的科學性。

  32.C【解析】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時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歷史形態、特征。這體現了教育的歷史性。

  33.C【解析】古代斯巴達教育以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為主,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比較嚴厲,其教育目的是培養忠于統治階級的軍人和武士。

  34.A【解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反映了封建社會里讀書人的地位高,體現了等級性。

  35.A【解析】教育的本質屬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別于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36.B【解析】題干中的這段話出自盧梭。

  37.B【解析】階級性不是教育的永恒屬性,原始社會的教育無階級性,教育的永恒屬性是教育的社會性。

  38.C【解析】道統性是古代社會教育的特征,是指天道、神道、人道往往合而為一,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是唯一被認可的思想。

  39.C【解析】教育的本質屬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與文化教育不能畫等號;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響)。

  40.B【解析】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興起,沖破了“學在官府”的限制,使教育對象由貴族擴大到平民。

  41.D【解析】略。

  42.B【解析】從個體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個體學習與發展的過程。

  43.B【解析】實驗教育學重視研究兒童發展與教育的關系,重視實驗,并強調從實驗的結果中尋找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44.A【解析】赫爾巴特首次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科學,并認為應該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他的貢獻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可以說是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45.C【解析】《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由此可知,針對學生學習“過少、過急、過難、過易”的問題,就需要通過長善救失的教育原則進行解決。

  46.B【解析】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其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的代表作;《理想國》是柏拉圖的代表作;《大教學論》是夸美紐斯的代表作。

  47.D【解析】孟子持“性善論”,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礎。與孟子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惡論”,認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偽”。

  48.D【解析】教會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教士和僧侶,教育內容是“七藝”,包括“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和“四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騎士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封建騎士,教育內容是“騎士七技”。

  49.A【解析】孔子在論述教育的社會功能時,提出了“庶一富一教”的思想。

  50.B【解析】蘇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和《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闡述了其和諧教育思想,認為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51.C【解析】《學記》是中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專著。

  52.D【解析】教育的世俗化是指教育從宗教中分離出來。題干的描述反映了教育的世俗化。

  53.A【解析】略。

  54.A【解析】蘇格拉底是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55.B【解析】《雄辯術原理》(《論演說家的教育》或《論演說家的培養》)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譽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學法論著。

  56.D【解析】教育問題是指反映到人們大腦中的、需要探明和解決的教育實際矛盾和理論疑難。教育問題是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

  57.B【解析】教育有助于幫助人們樹立新的社會價值觀和婚育觀,有助于提高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的自覺性與意識,從而減少人口數量,控制人口增長。

  58.B【解析】“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意思是:建設國家、管理公眾事務,要把教育擺在一個最先發展的位置;“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的意思是:君子要使民眾形成好的習俗,一定要從教育入手。這兩句話都是說明教育對政治的重要作用。

  59.A【解析】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力的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和一切社會關系的變化,是促進教育發展的根本因素。

  60.A【解析】教育的性質是由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同,教育的性質也不同。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方法、效益、規模并不能起決定作用。

  61.B【解析】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主要包括校風、學風、教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等。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規章制度等。因此,B項不正確。

  62.D【解析】學校文化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學校精神或觀念文化三部分。其中,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

  63.A【解析】唐朝的“六學二館”在入學方面針對不同階級的人群有不同的規定,這很鮮明地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受教育權的影響。

  64.B【解析】教育可以促進民主化進程,但對政治經濟制度不起決定作用。

  65.A【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了文化對確立教育目的的影響。

  66.D【解析】教育可以將人類掌握的科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使其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67.B【解析】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

  68.B【解析】主觀能動性是外部影響轉化為內部發展要素的根據。

  69.C【解析】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物質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70.C【解析】根據題干的描述可知,董仲舒的觀點夸大了遺傳的作用,屬于遺傳決定論。

  71.D【解析】題干的描述說明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不同的作用,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主導作用的實現是有一定條件的。

  72.B【解析】人才成長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說明,人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而是積極主動的實踐過程。

  73.C【解析】根據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規律,教育要因材施教。

  74.B【解析】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萬物皆備于我心”,人的本性就有側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這是仁、義、禮、智四種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養性,向內尋求,這些品性就能得到發展。他是中國古代“內發論”的代表人物。

  75.C【解析】輻和論,也稱為二因素論。這種觀點肯定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對兒童發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且不能相互替代。

  76.A【解析】遺傳因素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總體上是呈遞減趨勢的,它不決定人身心發展的現實性。

  77.D【解析】“狼孩”事件說明遺傳素質僅僅是人的發展的物質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人的身心發展中不起決定作用。

  78.D【解析】教育的個體個性化發展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教育能促進人的主體意識、個體特征的發展以及人的個體價值的實現。D項屬于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的主要體現。

  79.B【解析】人對環境的反應是能動的。

  80.B【解析】題干的描述強調了個體身心的發展來自于內心,因此,是內發論的觀點。

  81.C【解析1常見的心理內化形式包括道德內化、知識內化和智力內化。

  82.C【解析】略。

  83.A【解析】略。

  84.B【解析】“教育無用論”是一種抹殺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的觀點,認為教育對人的發展無能為力。

  85.A【解析】題干描述的是個體身心發展的概念。

  86.D【解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素質、機體成熟的機制等)與外部環境(如外在刺激的強度、社會發展的水平、個體文化背景等),即多種因素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87.D【解析】略。

  88.B【解析】遺傳素質存在著個別差異,表現在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感覺器官的結構和機能方面。這些差異是個性形成的生理基礎,是人的個性差異的最初原因。

  89.C【解析】“教育萬能論”的代表人物有德國的康德、美國的華生、法國的愛爾維修等;“教育無用論”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臘學者柏拉圖、中世紀的一些學者以及英國的高爾頓等。

  90.D【解析】從活動水平角度看,個體主觀能動性由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次是人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第二層次是個體的心理活動,最高層次是社會實踐活動。

  91.A【解析】略。

  92.C【解析】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動的依據和評判標準、出發點和歸宿,在教育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同時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題和靈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一切教育活動都有指導意義。

  93.C【解析】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根據一定社會發展和受教育者自身發展需要及規律,對受教育者提出的總的要求,規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準,同時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問題是“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

  94.C【解析】教育方針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達,但是由于教育方針往往是一個國家教育工作總的要求,所以它還特別反映一個國家教育的根本性質、總的指導思想和教育工作的總方向等要素。

  95.A【解析】略。

  96.B【解析】社會本位論認為,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據是社會的要求,個人的發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因為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受制于社會環境。

  97.D【解析】略。

  98.D【解析】教育目的的本質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

  99.D【解析】所謂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還包括人的道德的發展和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A、B、C項表述不準確。

  100.C【解析】杜威持“教育無目的論”。“教育無目的論”并非主張真正教育無目的,而是認為無教育過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101.A【解析】我國的教育目的就較好地體現了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歷史的、具體的統一。首先,我們培養的人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體現了對個人價值的尊重;其次,我們培養的人又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體現了社會對人的要求。

  102.C【解析】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它們處于兩個層次,兩者并不是等同的關系。

  103.C【解析】教育要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當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后,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也要相應調整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104.B【解析】教育目的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規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準。

  105.A【解析】題干描述的是個人本位論者馬利坦的觀點。

  106.C【解析】增強學生體質是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這是學校體育與學校其他活動最根本的區別。

  107.C【解析】個人本位論認為,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據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健全發展的人,發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潛能,增進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而不是為某個社會集團或階級服務。

  108.A【解析】題干描述的是勞動技術教育的內涵。

  109.B【解析】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滿足人的發展需求,又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

  110.D【解析】略。

  111.B【解析】德育對其他各育起著保證方向和保持動力的作用,智育則為其他各育的實施提供了認識基礎。

  112.D【解析】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基本點主要表現在:(1)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性。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堅持全面發展。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3)培養獨立個性。(4)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質。D項的說法是錯誤的。

  113.C【解析】C項是夸美紐斯的觀點,是神學教育目的論的觀點。

  114.C【解析】壬戌學制在高中增加職業科,大中學校課程采用學分制、選科制,考慮到了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和個性發展,體現了“五四”以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它是最早兼顧升學和就業雙重需要的學制。

  115.D【解析】“壬戌學制”是采用美國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稱“新學制”或“六三三學制”。

  116.D【解析】1922年,留美派主持的全國教育聯合會以美國學制為藍本,頒布了“壬戌學制”,一直沿用到全國解放初期。

  117.C【解析】我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以及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學制。

  118.B【解析】“壬寅學制”是我國近代頒布的第一個全國性的學制系統,但沒有實施。“癸卯學制”是我國近代頒布并實施的第一個學制系統。

  119.D【解析】“壬子癸丑學制”是我國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學制。

  120.A【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是相對于制度化教育而言的。它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對制度化教育的全盤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

  121.A【解析】“癸卯學制”明文規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明顯反映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122.C【解析】蘇聯型學制不屬于歐洲雙軌學制,因為它一開始并不分軌,而且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也有權進入對口的高等學校學習。蘇聯的學制是分支型學制,又稱為中間型學制或“Y”型學制。

  123.D【解析】學校教育制度是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與主體,是國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個國家國民教育制度的實質。

  124.D【解析】現代學制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雙軌學制,二是單軌學制,三是分支型學制。

  125.D【解析】學校教育制度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學校的類型、學校的級別、學校的結構。

  126.D【解析】從層次結構上來看,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個層次;從類別結構上來看,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可劃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個大類。

  127.A【解析】略。

  128.B【解析】1985年我國正式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地方承擔九年義務教育的責任,有計劃、有步驟地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指出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采取不同的學制形式來普及義務教育。

  129.A【解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點是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進思路是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

  130.A【解析】略。

  131.B【解析】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指的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及其管理規則,它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132.C【解析】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壬子癸丑學制”,該學制明顯反映了資產階級在學制方面上的要求,明令廢除在教育權方面的性別和職業限制,并在法律上體現了教育機會均等。

  133.A【解析】前制度化教育的教育實體具有以下特點:(1)教育主體確定;(2)教育的對象相對穩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傳播活動;(4)有相對穩定的活動場所和設施等;(5)由以上因素結合而成的獨立的社會活動形態。

  134.A【解析】在教育研究過程中,文獻檢索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它貫穿研究的全過程。

  135.C【解析】教育研究的原則有客觀性原則、創新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和倫理原則。

  136.B【解析】確定所要研究的課題是進行教育研究活動的第一個步驟。

  137.C【解析】進行文獻檢索,就能吸取前人研究的經驗教訓,避免重復研究。

  138.D【解析】教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改進教育現狀,促進教育發展。目前所進行的新課程實驗就是試圖通過“新課程”這一因素的干預,達到改進教育教學的目的。

  139.D【解析】教育研究的基本性質:文化性、價值性和主體性。

  140.C【解析】教育研究報告撰寫可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借鑒吸收。

  141.B【解析】略。

  142.A【解析】根據觀察時是否借助儀器設備可分為直接觀察法與間接觀察法。

  143.A【解析】略。

  144.D【解析】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大致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環節,即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反思是最后一個環節。

  145.A【解析】教育觀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146.A【解析】題干描述的是順查法的概念。

  147.D【解析】教育研究同所有的科學研究一樣,由三個要素組成,即客觀事實、科學理論和方法技術。

  148.C【解析】調查研究法依據調查的范圍可分為綜合調查和專題調查。

  149.D【解析】題干描述的是敘事研究法的內涵。

  150.B【解析】B項的描述是行動研究法的缺點。

  二、辨析題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有人類社會就有教育,但是教育學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的產物。1632年,夸美紐斯出版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開始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

  2.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機會均等,即教育要為所有的社會成員提供平等的教育權利,包括入學機會的均等、教育過程中享有教育資源機會的均等和教育結果的均等,這意味著要對社會弱勢群體學生給予特殊照顧;其次指師生關系的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的民主化,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權的擴大,根據社會要求設置課程,編寫教材的靈活性等。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體社會成員享有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會,受到越來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3.這種說法是正確的。生產力對教育具有決定作用的表現:(1)生產力水平制約教育的規模和速度;(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3)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4)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學校的專業設置。

  4.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物質前提,環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而教育作為特殊的環境對人的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個體因素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內因和動力。這些因素彼此關聯、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促進人的身心發展。

  5.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一般來說,生產力發達地區或良好的社會生活條件,可以加速年青一代身心發展的進程;相反,不良的社會生活條件,可以阻礙年青一代身心發展的進程。

  6.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教育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是影響人的發展的自覺的、可控的因素。教育對人的發展特別是對年青一代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我們不能過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否則就會陷入“教育萬能論”的錯誤之中。

  7.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教育培養什么樣人才的總的要求,是各級各類學校遵循的工作總方針,但它不能代替各級各類學校對所培養人的特殊要求,即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由特定的社會領域和特定的社會層次的需要所決定的。教育目的是對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對象提出的,兩者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

  8.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制定的,和教師的教學有著一定的聯系。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層次的概念,教學目標要依據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是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教學目標日積月累地得以實現,才會實現教育目的。

  9.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美育要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通過藝術進行的美育就是藝術教育。由此可見,藝術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10.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教師進行教育研究具有的意義:(1)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2)提高教育教學質量;(3)提升教師自身素質;(4)完善和發展教育理論。因此,教師進行科研工作是必要的。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1.(1)教育的終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2.(1)教育學問題領域的擴大;(2)教育學研究學科基礎的擴展;(3)教育學研究范式的多樣化;(4)教育學的進一步分化與綜合;(5)教育學與教育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6)教育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

  3.(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權;(3)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目的;(4)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內容的取舍;(5)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體制;(6)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4.(1)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2)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3)文化影響著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5.(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4)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

  6.(1)改善人口質量,提高民族素質;(2)控制人口數量,調整人口結構;(3)促進人口遷移。

  7.(1)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決定人的發展;(2)遺傳素質的個別差異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的原因之一;(3)遺傳素質的成熟機制制約著人的身心發展的水平及階段。

  8.(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2)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相對而言效果較好;(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9.(1)學校教育對于個體發展做出社會性規范;(2)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4)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10.(1)就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對受教育者的成長與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調控著年青一代的發展,保證受教育者按照社會的要求健康地成長;

  (2)就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為教育者組織和開展教育活動提供了指導,使教育者的教育行為具有明確的方向;

  (3)就教育活動而言,教育目的作為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能保證教育活動的連貫性和科學性。

  11.(1)向學生系統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為學生各方面發展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2)培養訓練學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3)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力才能,增強學生各個方面能力;(4)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熱愛科學的精神。

  12.(1)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使他們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鑒賞美的知識與技能;(2)培養學生藝術活動的技能,發展他們體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3)培養學生心靈美和行為美,使他們在生活中體現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

  13.(I)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4)高等教育的大眾化;(5)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6)教育社會化與社會教育化;(7)教育的國際交流加強;(8)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14.(1)選擇研究課題;(2)教育文獻檢索與綜述;(3)制訂研究計劃;(4)教育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5)教育研究論文與報告的撰寫。

  15.(1)觀察研究法的優點:①可以在自然狀態下獲取教育事實數據;②不干擾觀察對象的自然表現,可以獲得客觀、真實的數據;③可以對同一觀察對象進行較長時間的跟蹤研究。

  (2)觀察研究法的不足:①取樣小,教育觀察研究法一般限于小樣本的研究;②所獲材料具有一定的表面性;③觀察缺乏控制,不能說明所觀察到現象的因果關系。

  16.(1)教育實驗必須要有一個理論假說;(2)實驗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3)實驗必須控制某些條件;(4)真正的科學的實驗是可以重復驗證實驗結果的。

  四、材料分析題(答案要點)

  1.(1)這種辦學思想和做法不符合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表述為:“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這一表述體現了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反映了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首先,國家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其次,我們要求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所以,名校不應僅僅依靠少數優秀學生為學校樹品牌,而是應該建立在所有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再次,適應時代要求,我們要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破應試教育背景下“高分低能”的現象。

  2.(1)這段話指出了當前中國教育的弊端,當前中國教育趨向于分數教育(即應試教育),以分數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學生已經變成讀書的機器,而失去了本身擁有的天賦,沒有自我了。

  (2)實施全面發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發展教育由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等部分組成。為了迎接新世紀的挑戰,中國教育已經開始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注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熱點推薦: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章節難易分析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章節習題

  小編推薦>>2016年告別盲目備考,233網校教研團隊精心打造高通過率套餐班,全程內部鎖分,保障一次過關!2016年教師資格高效鎖分套餐班如下:

統考VIP班(¥480/套)
中學統考學科VIP班(¥680/套)
 中學教師VIP班         立即報名
 語文VIP班           立即報名
 小學教師VIP班         立即報名
 包含:(初中語文+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幼兒教師VIP班         立即報名
 英語VIP班           立即報名
 包含:兩科(精講班+習題班+真題解析班)

 適合:河北、山東、河南等24個統考區

 特色:1、為統考教師資格專業打造

 2、針對性的講解必考點及重難點

 3、歷年真題講解及技巧點撥

 4、高含金量內部提分資料

 5、90%知識點全面精講+配套習題

 協議:簽約通關,不過免費重學

現在報名滿300減50

立即試聽

 包含:(初中英語+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地理VIP班           立即報名
 包含:(初中地理+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生物VIP班           立即報名
 包含:(初中生物+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化學VIP班           立即報名
 包含:(高中化學+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音樂VIP班           立即報名
 包含:(初中音樂+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立即試聽

  學習交流平臺:微信jiaoshi_233| QQ群 加入我們,分享學習樂趣!另外,還可掃一掃以下二維碼,下載233網校手機APP,考試報考一手全掌握,迅速了解考試,還能隨時隨地免費做海量試題!!

教師資格證考試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勒克县| 秦皇岛市| 公安县| 扶风县| 嘉祥县| 沛县| 乳源| 丹江口市| 依安县| 丰顺县| 台东市| 新巴尔虎右旗| 临沂市| 崇左市| 阿勒泰市| 常山县| 海阳市| 郴州市| 丰都县| 贡嘎县| 依安县| 墨玉县| 江华| 克拉玛依市| 双柏县| 贡嘎县| 武穴市| 固镇县| 调兵山市| 德清县| 鸡西市| 贡嘎县| 三明市| 巴彦淖尔市| 启东市| 沁源县| 治多县| 瓮安县| 义马市| 漠河县| 广汉市|
登錄

新用戶注冊領取課程禮包

立即注冊
掃一掃,立即下載
意見反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