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簡答題
1.答:盡管對創造性有不同的定義,但一般認為,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盡管各種不同的研究及其相關測驗分別強調創造性的不同特征,但目前較公認的是以發散思維的基本特征來代表創造性。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與發散思維相對,聚合思維是將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答案或最好的解決方案的思維形式。研究者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個。
1)流暢性
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該特征代表心智靈活,思路通達。對同一問題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暢性越高。
2)變通性
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對同一問題所想出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者,變通性越高。
3)獨創性
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對同一問題所提意見愈新奇獨特者,其獨創性越高。
2.答:技能是合于法則的活動方式,不是一般的隨意動作或無規則的動作,正是由于這種特性,它能夠對活動進行調節與控制。它可以控制動作的執行順序和執行方式,從而可以使個體的活動表現出穩定性、靈活性。能夠適應各種變化的情境。
技能還是獲得經驗、解決問題、變革現實的前提條件。經驗獲得的過程是通過一系列的心智動作實現的。通過心智活動,對感性經驗進行加工,形成更高級的理性經驗。技能調節著經驗獲得的過程,決定著經驗獲得的速度、水平,是經驗獲得的手段。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包含著一系列的心智活動和外部操作活動。從形成問題表征、確定問題的性質與類型、探索解決問題的可能的方法到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都是通過各種心智與操作動作實現的,而合法則的心智與操作技能保證問題的順利解決,也達到了變革現實的目的。
3.【答案要點】教師的角色:
(1)指向教學:教學設計者、組織管理者、知識講授者、反思者與研究者;
(2)指向學生:榜樣、指導者、促進者、朋友、心理輔導員;
(3)指向自己:發展者。
4.(1)學生受表揚與批評的歷史狀況。
(2)學生本人對表揚與批評的重視程度。
(3)師生之間的關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對獎懲的效果有直接影響。
(4)教師的評價一定要公正。
(5)表揚的作用與一定年齡密切相關。
5.社會文化是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宏觀環境。對兒童來說,最接近、最具體的環境是家庭,家庭是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微觀環境,家庭不僅對兒童早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兒童一生的發展也會產生持續的影響。
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點是:(1)啟蒙性;(2)長期性;(3)感染性;(4)情感性。
6.根據課堂紀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將課堂紀律分成四種類型:(1)教師促成的紀律;(2)集體促成的紀律;(3)任務促成的紀律;(4)自我促成的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