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論述題
1.答:心理學工作者設計問卷。向學生做調查。了解他們喜歡與不喜歡的教師的特征,并對這些特征加以排序。根據這些研究,心理學家認為,教師要充當知識傳授者、團體的領導者、模范公民、紀律的維護者、家長的代理人、親密朋友、心理輔導者等諸種角色。如果學生把教師看成是家長的代理人,他們希望教師具有仁慈、體諒、耐心、溫和、親切、易接近等特征;如果學生把教師看成是知識傳授者,他們希望教師具有精通教學業務、興趣廣泛、知識淵博、語言明了等特征;如果學生把教師看成團體領導者和紀律維護人,他們希望教師表現出公正、民主、合作、處事有伸縮性等特征;如果他們把教師看成是模范公民,則要求教師言行一致、幽默、開朗、直爽、守紀律等;如果學生將教師看成是朋友、心理輔導者,則他們希望教師表現出同情、理解、真誠、關心、值得信賴等特征。總之,要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和愛戴的好教師,教師本人不僅需要具有一般公民需要的良好品質,而且需要具備教師職業所需要的特殊品質。
2.答:50年代后期,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才開始對這一理論進行了一系列的再證實工作。他系統地擴展了皮亞杰的理論和方法,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結構上更精密、邏輯上更連貫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柯爾伯格認為,同皮亞杰的對偶故事法相比較,他的道德兩難故事法有兩個優點:其一,在皮亞杰的研究方法中,如果被試兒童認為故事中的某一個兒童是“頑皮的”,那么,被試兒童就被確定為某一發展水平。而且。在皮亞杰的故事中,造成較壞后果的兒童往往都不是故意的。同皮亞杰的方法相對照,被試兒童對柯兒伯格的進退兩難故事的問題既可作肯定回答,又可作否定回答。實驗者的興趣并不在于被試兒童作哪種回答,而在于他證明自己回答時所提出的理由,據此來確定被試兒童道德結構的水平。其二,在皮亞杰設計的故事中,有些故事只能研究道德判斷的一個方面(例如,皮亞杰研究客觀責任感的故事,就只注意研究兒童是注重后果還是注重意圖)??聽柌裾J為,從兒童對他設計的每一個道德上進退兩難
故事的反應中,可以研究道德問題的25個方面,其中包括意圖、后果、行為的責任、對規則的態度、對懲罰的態度、公正感等。
柯爾伯格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長達12年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他發現兒童的道德發展普遍經歷了3種水平6個階段的不變的發展順序。
柯爾伯格認為,個體的道德認知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而且年齡與道德發展階段有一定關系,但不完全對應。研究表明,大多數9歲以下的兒童以及少數青少年處于前習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處于習俗水平。后習俗水平一般要到20歲以后才能出現,而且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
3.【答案要點】首先,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相應的教育。
利用群體的共同性格優勢,并設法幫助他們發揮優勢和克服性格中的弱點.具體教育方案是:
(1)列出全體兒童的性格優點、缺點,從中找出多數兒童的共同性格傾向;
(2)借助多數兒童的性格優勢,鼓勵形成一種良好風氣,并借此抑制不良性格的滋生;
(3)經常組織一些適應于群體良好共性的活動,使群體風氣得以維護和發揚;
(4)注重創新、求異,讓少數兒童的性格優勢也得以充分發揮,并與多數兒童的性格優勢取得互補。
其次。重視兒童的個別差異。搞好個別教育。
(1)利用優秀生優良性格品質作為榜樣,帶頭使群體風氣向更高水準發展;
(2)充分肯定落后兒童身上的優秀品質,推動他與群體風氣認同,切忌一味強調缺點,以免兒童失去上進希望:
(3)經常開小組評議會。提醒每個學生不斷發現自己的性格優勢與不足,以便搞好個別教育。
4.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
小學兒童學習遷移的基本策略有:
(1)建立遷移的認知結構;小學兒童的認知結構是從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合理安排所用教材的呈現順序,對促進小學兒童建立認知結構是很重要的。教師對教材呈現的順序應努力做到:①從一般到個別,使教材漸進分化;②建立橫向練習,使教材綜合貫通;③從已知到未知,使教材組織序列化。
(2)訓練遷移的認知策略能力;認知策略是個體面對新的問題時,個人調節與監控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和思維的技能。為了在教學中訓練小學兒童的認知策略能力以促進小學兒童的遷移,應努力做到:①注意小學兒童的心理狀態;②提高小學兒童的概括水平;③多方面應用概括出來的原則。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