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與性別角色知識的發展
1.性別角色概念。兒童的性別概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性別認同(2~3歲)、性別穩定性(4~5歲)和性別一致性(6~7歲)。性別認同是兒童對自己和他人的性別的正確標定;性別穩定性是兒童對人在一生中性別保持不變的認識;性別一致性。即懂得人的性別不會隨服飾、形象或者活動的變化而變化。
性別認同、性別穩定性和性別一致性這三方面表征了兒童對性別恒常性的認識。男孩和女孩這三階段的發展是等速的,這種發展在許多文化中都能顯示出來,但是許多非西方文化的兒童發展要慢一些。
2.性別角色知識的發展。兒童的性別角色知識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貝斯特等人(1977)對美國、英格蘭和愛爾蘭三種文化中5~11歲兒童性別角色認知的發展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三個地區所有年齡段男孩的性別角色知識的增長率均高于女孩,且其性別角色知識也遠比女孩豐富和詳細。研究者認為,男孩和女孩性別角色認知發展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男孩在性別角色發展方面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大于女孩。換言之,女孩可能在性別角色發展中有更大的自由。
我國學者(陳枚,1989)研究發現,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到初中三年級已基本形成,高中以后趨于穩定。在對性別角色的看法方面,從小學二年級至大學三年級,被調查的學生所偏好的男性形象,最重要的五個特征是“有事業心”,“高學歷、有知識”.“獨立自主”,“有領導能力”,“大膽敢為”;女性形象的最重要的五個特征是“漂亮善良”,“溫柔體貼”,“有事業心”,“獨立自主”,“學歷高、有知識”。對于男生,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個人、理想的男性和自我形象基本同一,也與女生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形象同一,因而在社會化過程中內心危機較少;而女生追求的自身形象帶有傳統女性的“溫柔、漂亮、善良、可愛”特點和男性事業知識型個性,這與她們自身和男性偏好的女性形象差別較大,容易產生自我同一性危機。
(二)性別角色的發展
伴隨著個體性別身份確認的發展而同時發展起來的是個體的性別角色。當個體確認了自己和他人的性別身份之后,在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心理發展水平的影響和制約下,就會產生對自身發展的要求和期望,產生使自己朝著某一方向或按照某一方式進行發展的愿望,由此逐漸使自己的行為根據自己所確認的性別身份,按照社會所公認的行為規范和方式而習慣化和固定下來,形成個體自身的性別角色。社會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和心理能力的不斷發展使個體對性別身份的確認也不斷變化和發展,從而導致個體對性別身份的確認也不斷變化和發展,從而導致個體對自身的性別角色認識的提高。
對特定性別對象的心理認同是促使個體性別角色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這種心理認同的產生意味著個體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特定的性別角色模式來發展自己和塑造自己,將認同對象的態度、愿望、行為作為自己的標準,以認同對象為自己一言一行的楷模。在個體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一生中,其心理認同的性別對象也在不斷地變化著。幼年時期的認同對象是父母親,幼兒園里所認同的性別對象是與自己相同性別的同齡伙伴,小學時期的認同對象是同性同學.此外還包括在圖書、影視、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上獲得的認同對象。在小學階段,個體認同性別對象經歷了一個從長輩到同輩的轉變。
(三)性別差異的發展
1.生理差異。嬰兒出生時最明顯的性別差異就是解剖學上的差異,作為男性,其性染色體由XY組成,性腺是睪丸,而女性的性染色體由XX組成,性腺是卵巢。女孩在身體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發展比男孩快些,無論走路、說話、長牙齒、青春期的到來,女孩都先于男孩。女性比男性抵抗疾病的能力強,并且在生命周期的任何階段死亡率都低于男性,患生理、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也小于男性。男性和女性間有許多生理差異。
2.認知差異。男女兩性在認知方面的差異可以從男女兩性認知差異變化的年齡傾向、認知差異的具體表現兩個方面來看。一般的研究都認為男女兩性在認知上的差異有年齡傾向性.但是對于哪個年齡階段女性在認知發展上超過男性,在哪個年齡階段男性超過女性或兩者沒有差別,由于具體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結論常不一致。
我國的一些研究認為男女兩性認知差異發展的年齡傾向是,男女兩性在學齡前的差異不明顯,尤其是乳嬰兒時期,幾乎沒有什么差異。幼兒時期女孩的智力略優于男孩,但不顯著。從學齡期起智力上明顯出現性別差異,女性智力優于男性。但這種優勢到了青春發育期就開始有所下降。當男性青春高峰期到來時,男性的智力開始逐漸優于女性,并且隨年齡的增長,這種優勢亦越明顯。青春發育期結束才逐漸減弱繼續擴大的趨勢。男女兩性認知差異的年齡傾向反映了男女兒童在認知差異總體上的平衡性,而女性的智力發展較為均勻。英國和日本的不少研究也發現男女兩性的平均智商沒有什么差別,但男性標準差很大。從學習成績來看也有類似的情況。一般看來,男生學習成績優異的和差的為多,女生成績以中等的為多,男女分別的平均成績并無明顯差異。在事業成就的表現上,男女智力差異在總體上的平衡性也同樣存在。創造力強、在事業上成績卓著者男性居多,然而由于視聽和閱讀能力缺陷等原因在事業上無所作為者,也是以男性居多。
3.個性社會性差異。男性比女性更積極,更具有攻擊性。攻擊性的差異在兒童發展早期就已存在了,通常2歲時就出現。男性和女性的情緒并沒有差異,但是在如何表達情緒方面存在差異。女性在活動中更隨和、微笑更多,體察情緒的能力優于男性。從幼兒園起,女孩就更樂于幫助和照顧別人。但是,在男孩和女孩都需要照顧年幼的兄弟姐妹的文化中,男孩和女孩具有相似的照顧行為。女孩的社會關系網絡比男孩的廣泛。大約從2歲開始,在兒童行為活動偏好中明顯的性別差異就出現了。男孩對木塊、運輸玩具(如卡車和飛機)以及能操作的物體更感興趣,他們也會進行更多大幅度的活動,包括粗魯的摔跤游戲,這種活動會帶有更多的身體侵犯。在兒童早期,不同的社會化方式變得很明顯,男孩比女孩會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同伴和非家庭成員在一起,女孩喜歡玩洋娃娃的游戲、好打扮,還喜歡做像縫紉、煮飯這些家務活動,她們還喜歡可以久坐的活動,如讀書和畫畫。男孩只是喜歡玩有限的幾種玩具和游戲,但女孩的興趣廣泛并且比男孩更可能從事異性別喜歡的活動。這種性別定型的不對稱方式是很重要的。
性別隔離也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男孩和女孩只與同性別的同伴玩耍,有時會盡量避免與異性別的同伴交往。女孩比男孩會更早地顯示出這種社會分組,但是這種社會分組一旦在雙方中都出現了,它就會貫穿于兒童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而且,女孩組與男孩組也存在著差異,男孩會在更大的組中玩耍,而女孩一般會把組的規模限制在2~3人。男孩喜歡在遠離成人視線的公共場合玩,而女孩傾向于接近成人;男孩的社會交往通常會涉及“支配性”的問題,他們更關心的是“誰”將成為領導,而女孩則更強調輪換制,保證每個成員都有平等的參與機會。
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就是在特定社會文化生活中獲得適合于某一性別的價值觀、動機和行為的過程。兒童性別角色的獲得是早在嬰兒期就已開始的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男孩的社會性并不比女孩差。男孩和女孩與他人在一起的時間和對他人的反應性是相等的。女孩并不比男孩更容易受暗示,女孩也不會更多地服從同伴團體的標準或模仿他人的行為。女孩在機械學習和簡單重復工作上并不更好。男孩對視覺刺激和女孩對聽覺刺激的反應性都不比對方強。男孩的成就動機并不比女孩高,成就動機的性別差異依任務的類型和條件而定。在自然條件下女孩常比男孩有更多的成就定向,而競爭條件對于男孩相比女孩更容易增強成就動機。女孩的自尊并不比男孩低。自我滿意度方面也不存在什么性別差異。但女孩認為她們在社會技能上能力更強,男孩認為他們自己更強壯有力。
(四)性別發展的影響因素
1.生物因素。每個人都承認在不同性別之間存在生物化學及解剖學上的差異。甚至具有強烈環境決定論導向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也承認由于生理上的差異和在繁衍后代中的角色不同,男孩和女孩受到不同的對待。生物因素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關鍵的爭論在于這種作是
直接還是間接影響社會行為的。例如,如果過量的雄性激素水平直接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因而增加了活動水平,則這種對行為的影響就是直接的。相反,如果高水平的雄性激素讓兒童的肌肉發育得很發達,人們會期望孩子表現得像個良好的運動員,因而孩子更多地參與體育活動,則這種影響是間接的。
雖然兒童表現出不同性別特征的行為是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但是,有的人認為先天氣質的出現需要特定的環境條件;另一些人認為特定環境的不同作用取決于兒童的先天氣質;還有一些人則認為,兒童塑造了他們的環境,反之亦然。作用與反作用隨著時問的增長顯露出來。在整個發展中,男性和女性都在積極地構建自己可被接受的具有男子氣或女子氣的行為模式。
2.社會因素。在我們的文化中,不同性別的嬰兒出生不久后就會受到成年人的區別對待,甚至在出院前就有“粉紅與藍色”的差別對待了。如發型、服飾和玩具的差異都很明顯。成年人和同伴會強化這種差異,男孩和女孩通過模仿和觀察學習別人是怎樣說和做的,以習得性別角色。
心理學家已經研究了性別定型是否可以通過對顯示出傳統性別角色行為、偏好和態度的榜樣的觀察而形成。實驗室研究發現這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且還發現了~些令人感興趣的關系。研究者發現兒童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同性別的榜樣身上,并且他們也會更大程度地回憶和模仿這些榜樣的行為。另外,兒童對榜樣活動的合適與否也是很敏感的,例如,如果一個男孩認為行為是女性化的,他就不會去模仿,即使這種行為是由男性示范的。然而,關于榜樣的一個重要的性別差異出現了,男孩會模仿成年男性的行為,而避免模仿由成年女性所示范的行為。對比之下,雖然女孩喜歡模仿成年女性,但她們也會模仿成年男性。也就是說,兒童雖然常常偏愛與自己性別相同成員的活動和角色,但并不總是如此。研究指出,男孩更加喜歡男子氣的活動并對這類活動感興趣,但女孩不一定喜歡或對女子氣的活動感興趣。女孩往往轉向偏愛男子氣的活動,接受男子氣的個性特征。這個研究發現,女孩的這種跨性別模仿可能反映出她們的一種覺知,即我們的文化賦予了男性更高的地位和報酬,這種覺知可能會使女性的性別角色比男性受到更少的限制。這可能與社會上男子更受尊重有關。不少女孩子把自己看成是頑皮的女孩,喜歡男孩的游戲和活動。
3.認同與模仿。社會學習觀點強調在兒童的性別角色發展中,與性別特征相符的行為會受到獎勵,與性別特征不相符的行為要受到懲罰,所以對不同性別行為的觀察和模仿的作用同樣重要。社會學習理論認為父母親的性別吸引力與兒童性別的發展沒有關系。父母通常用獎勵和懲罰來使他們的女兒女性化,“如果你安靜地玩玩具,你就是個好女孩”,或者使男孩具有男子氣概,“是個男子漢就不應該哭鼻子”。
4.父母影響。父母親是兒童行為的榜樣,對兒童的性別角色發展產生影響。母親負責長期照顧孩子的生理需要,父親則與孩子游戲、教導孩子遵從現有的文化規范。父親與母親在孩子性別角色發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甚至在新生兒離開醫院前,父母就會用非常不同的術語描述他們的孩子,一旦新生兒回到家中,他們所處生活環境的許多特征都是以他們的性別為基礎的,例如,他們的房間是粉紅色的還是藍色的,他們的玩具是洋娃娃還是卡車,當然,兒童的名字和發型也是與他們的性別相對應的。
父母親鼓勵兒女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他們常常認為女孩應該玩洋娃娃,長大一些就可以照顧嬰兒了。父親常常與兒子玩打仗的游戲,女兒則不準參與。父母給予男孩較大的活動范圍和活動的自主選擇;對于女孩,父母則常常給以限制和較多的保護。父母親鼓勵男孩勇敢好勝,要求女孩文靜整潔。女孩被教導得比男孩更有教養、更情緒化。當孩子的行為舉止與其性別規范不相符合時.總是會受到成人的阻止。大多數年幼兒童與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比父親多.我們可能預測母親才是兒童性別角色發展的主要負責人,然而,研究發現父親可能在這個過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父親的作用在某些方面不同于母親,這些差異表現最顯著的時期是在嬰兒期。在學前期末,父親和母親的差異就減少了,父親好像更關心兒子的“男性化”和女兒的“女性化”,而母親x,tJL,子和女JL貝.U同樣對待。這些更刻板的態度可以在父親對適當的性別角色行為的描述中表現出來,也可以在他們與兒子或女兒的實際交往中表現出來。父親可能更關心兒童那些與性別相關的活動,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對這些活動施加影響。我們怎樣界定父親對兒童性別角色發展的影響呢?一種方法就是用相關研究。結果發現持有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的父親會讓兒童在更小的年齡就學習對性別的區分。
5.同伴影響。父母為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提供了最早的差別對待。但是不久同伴就會加入到這個社會化的過程中。同伴會模仿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行為,并對這些行為做出反應。表現恰當的性別行為的兒童受到同伴的贊許,表現相反性別行為的兒童則受到同伴的批評,或被孤立起來。兒童顯示出一種喜歡與同性伙伴在一起的明顯傾向。在童年的中晚期這種傾向更強烈。男孩們教會彼此男性化的行為,并嚴格強化。女孩也傳播女性文化,并聚集在一起。不過,女孩可以獨自加入男孩的活動而不喪失她在女孩團體中的地位,反過來就不行了,這反映了我們的社會對男性性別類型具有更大的壓力。
6.學校影響。研究顯示,當兒童進入學校時,教師會對兩種性別的兒童做出不同反應。當他們從事跨性別活動時,男孩會比女孩受到更多的批評和反對,另外其他兒童也開始做出相似的反應,他們會對男孩從事女孩的舉動表示不贊同,但卻不反對那些像男孩子似的女孩。從父母、教師和同伴的這些反應來看,我們可以預測是什么因素影響兒童的性別角色社會化的發展,因為女孩在從事男性化活動時很少會遭到反對,所以她可接受的合理性的行為范圍是很大的,然而,對于男孩來說,即使在產生消極后果的情況下,他們也不會從傳統的男性行為中偏離,這樣他們的行為范圍就更嚴格一些。
從歷史上來看,教育的制定是以男性為基礎的,而不是在性別平衡的基礎上。傳統的男性活動成為教育規范。雖然女孩成熟得更早,掌握了初步的身體運動技巧,可以在更早的時期開始語言和數學訓練,但是教育課程卻是按男性的發展來建構的。什么年級該閱讀什么書、什么年級該開始寫作都是以男性的發展模式為基礎的。
7.媒介影響。媒體中傳播的男性、女性形象的信息對兒童性別角色發展的影響也同樣重要。尤其是電視中的節目對性別是高度刻板的,傳播著男性和女性相對權力和重要性的信息。男性和女性從事著具有自己性別特色的職業和扮演著適合自己性別的家庭角色。男性經常被塑造成對事業有執著追求的角色形象,而女性則在家做家務和照顧孩子。電視也會把能被兒童認同和模仿的角色理想化。非常有吸引力的通常是那些年輕、成功、有魅力的角色。在兒童的動畫節目中性別角色的特點也是非常突出的,為兒童樹立了適應社會需要的性別角色供兒童模仿。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